本周六,三大自主招生聯盟即將拉開招考大幕。自2003年我國開始實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選拔制度改革至今,自主招生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在這十年之中,越來越多的高校參與其中,形成了“北約”、“華約”、“卓越”等幾大招考聯盟,高校通過這一途徑選拔符合各校培養特點的創新拔尖人才。歷經十年發展,自主招生在考生、家長乃至全社會的關注與爭議下不斷前行。晨報教育本期特別報道與您回顧自主招生的十年發展之路,邀請高校有關負責人、教育專家梳理自主招生十年變遷軌跡,勾勒未來發展路徑。
自主招生
十年發展軌跡圖
自主招生從被動到主動
清華大學招辦主任於涵認為,從2003年開始到現在,自主招生的試點探索已經十年,從大學招生選材的角度,大學真正由被動的招生進入到主動的招生階段,開始觸及到招生的核心問題:人才評價。自主招生是高考的重要補充,作為大學,要補充的首先是人才選拔的科學性,這個我們用“因材施招”來實現,自主招生中特別體現在對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人才的選拔﹔第二是要補充現有高考制度下部分被掩蓋了的公平性。
自主招生制度一直伴隨著“掐尖”、“小高考”、“教育不公”等問題。對此,於涵表示對於高校來說,生源競爭是天經地義的。大學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養,有好生源是人才培養的第一步,要培養人才,自然要關心能否得到優質生源,真正的優秀生源,無論何時對於大學來講都是稀缺資源和無法共享資源,所以生源競爭就必然存在。當然,大學需要的是良性競爭。這就決定了大學必然要參與到生源競爭當中。通過自主招生,大學由被動招生過渡到主動招生,形成“因材施招”。作為高考的一種補充形式,自主招生一定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保証基本的公平、公正前提下,把自主招生的選才質量、卓越性體現到極致。
未來,清華大學在自主招生方面將更加注重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的招錄。“創新潛質”,不是單純地靠培養,甚至是靠教育就把它發展出來的,所以從大學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要對不同學科特長學生的創新潛質進行甄別,這也呼應了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回答錢學森之問的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今年人大在自主招生方面率先嘗試加入體測項目。由考生自願參加體測,包括長跑在內的三項考察,從成績上來看還是不錯的,體測5分也會加入到自主招生的總成績當中。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啟動針對農村考生的“圓夢計劃”,這是一個常設項目,今年並無變動。“圓夢計劃”招到的學生必須是農民家庭、三代沒出過大學生。從第一年招生的情況來看,完全經得住推敲。網上公示非常充分。2014年的“圓夢計劃”名額還會擴大,大約增加20%,達到60人。人民大學希望一步一步增加名額,爭取讓更多的寒門優秀學子有更好的讀書機會。
自主招生增強交流互動
作為卓越大學聯盟成員校之一,北理工招辦主任李振鍵介紹,今年卓越聯盟對考試科目進行了大瘦身,理科生將參加學科基礎測試一,內容涵蓋數學與物理。文科生將參加學科基礎測試二,內容涵蓋數學和語文。這樣的變化,主要是學校在不斷完善人才選拔綜合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鼓勵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更加注重學科特長人才的培養。針對在自主選拔過程中發現的具有突出創新潛質和符合專業特點的學生,北理工將制定單獨的培養方案,著重強化導師親自指導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這也將是未來卓越聯盟在自主招生選拔上的一大發展方向。
此外,為了深入甄別考生的創新潛質,北理工今年增強了專家與考生面試交流互動環節,並啟動了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教學名師等知名頂尖學者為主考官的專家團隊,進行精心選才。李振鍵表示,自主招生主要是在綜合能力上對考生進行全面衡量。對於理工科學生注重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文科學生注重考查學生在團隊競爭的情況下,如何既注重團隊表現又展示自我的能力。
2013年
●“北約”考試科目由原來的7科縮減為自然科學基礎(數學、物理)與人文科學基礎(語文、數學),考生須參加體測。“華約”考試科目其一為《數學與邏輯》,這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其二為《物理探究》或《閱讀與表達》,考生可從中任選一門。“卓越”考試科目為學科基礎測試。理科生將參加學科基礎測試一,內容涵蓋數學與物理。文科生將參加學科基礎測試二,內容涵蓋數學和語文。
北京工業大學首次嘗試自主招生。
2012年
●“北約”將閱卷移交給考試院組織,北約題目開始趨於標准化。
清華大學啟動“新百年計劃”、“自強計劃”、“領軍計劃”,自主招生考試加入體測項目。
2011年
●卓越大學聯盟首次招生。
保送生考試和自主招生考試分開進行考試。
清華實施“百年計劃”,人大實施“圓夢計劃”。
2010年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等9所“985工程”高校簽署了《卓越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卓越大學聯盟正式成立。
“華約”將命題和閱卷權移交考試院組織,“華約”“AAA測試”題目開始趨於標准化。
清華北大開始舉辦自主招生夏令營。
2009年
●高校聯合自招,“華約”、“北約”成立。
北大開始實行校長實名推薦。
2006年
●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這5所特色鮮明的高校,開始實行自主招生筆試聯考,被外界稱為“五校聯盟”或“京都聯盟”。
2003年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獲教育部批准實行5%招生計劃自主招生改革試點。
市屬高校
“破冰”自主招生
目前具備自主招生資格的在京部屬院校共有19所,今年新增了第一所市屬高校——北京工業大學。由於今年首次嘗試自主招生,北工大依據近四年各中學考入北工大的學生數量以及生源質量,在北京各區縣的示范中學中遴選出了人大附中、四中、北京5中等在內的42所優質生源基地校,優質生源基地中學可根據北工大分配的推薦名額直接推薦,每個學校有3-5個推薦名額。不屬於優質生源基地校的學生可採取自薦方式參加自主招生選拔。北工大招辦主任杜峰介紹,之所以確定基地校,是想加大中學和大學之間的有效銜接。工大雖為首次招生,但在招生特點上十分鮮明。學校將學生在中學期間的會考成績納入到自主招生評價體系中。此外,中學期間的獲獎也成為自主招生考核的一項參考指標。
與其他自主招生院校不同,北工大在自主招生上做出了大膽嘗試,該校取消了筆試環節。綜合能力面試分為普通面試(面試A)以及附加面試(面試B)兩類,面試A為所有考生必須參加的綜合面試,面試B為考生自願選擇,內容主要以實驗等實際操作為主。在今年2月底舉行的自主招生面試中,附加考試內容上,理工類考生進行了電類實驗﹔建筑規劃類考生進行了“場景默寫”和石膏像素描﹔經濟管理類考生的“實操”內容為數輪的商業營銷對抗。北工大招辦主任杜峰表示,取消筆試是為了減少學生負擔,避免“小高考”,學校主要通過面試來考察考生綜合素質。“實操”面試看重的不是結果,而是考生在面試過程中的創意和表現,挖掘學生的學科特長,真正達到自主招生選拔人才的效果。
作為首個自主招生的市屬高校,杜峰認為,自主招生對市屬高校人才選拔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首先,人才培養是從選材開始,自主招生意在挖掘一些具有培養潛質和創新才能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很難通過高考被高校發掘,因此,自主招生成為了高考選材的一種補充形式,也是人才培養多樣化的一種方式。
自主招生須創新改革機制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過去10年中,我國推行了自主招生改革其實是偽自主招生。由於自主招生還與集中錄取制度嫁接在一起,學生的選擇權沒有任何增加,如此自主招生,就演變為學校搶生源的手段,學生的考試負擔加重,家庭和社會的焦慮情緒也增加。他認為,我國的高考改革,很少在錄取制度上做改革,而都是在考試上做文章(包括自主招生,也是高考錄取加分優惠)。
為何高考改革變為了隻有考試改革,根源在於打破集中錄取需要放權——政府部門放權給高校自主招生,學校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而考試改革卻不需要放權——權力還是掌握在政府部門,甚至可增加行政部門的權力。高考不斷在改,但卻不觸及實質問題,包括多年前的春考,名義上是給學生多一次考試機會,但卻把這界定為落榜生的考試,不沖擊秋季高考﹔教育部前不久提出英語一年多次考,也是考試改革,集中錄取制度紋絲不動,要把這多次考的分數用於一次集中錄取。
對於高考改革,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已經指明高考改革的方向——“政府宏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作為教育主管部門,就應該告訴大家正確的高考改革理念,並按這一理念去推進改革。目前高考改革最大的問題是,掌握著權力的教育行政部門,是很難主動推進放權的高考改革的,建立新的改革機制,推進教育行政部門放權,是改革的當務之急。
晨報記者 王璐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