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省份的異地高考方案普遍門檻較高,以廣西為例,對隨遷子女除了要求高中3年學籍和就讀經歷之外,還要求初中就讀3年並取得初中畢業証,家長擁有合法穩定職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3年以上。在談到設置較高門檻的初衷時,廣西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主要依循兩個原則,即對於在廣西完成初中階段義務教育的隨遷子女可適當放寬報考條件、對於高考移民要從嚴限制。
為防止高考移民的大量涌入,作為高考窪地的西部省份普遍設置了較高的門檻,或者推行漸進式改革。范先佐分析指出,西部省份異地高考政策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放開時間相對較晚。貴州、寧夏、海南從2014年開始正式實施﹔甘肅從2015年開始推行﹔陝西則要到2016年才實施異地高考方案。
二是門檻相對較高。寧夏、貴州、廣西、陝西、甘肅、內蒙古均在不同程度上,對初高中學籍、職業住所、社保或養老保險作出要求。
三是外來人口佔比相對較高。新疆、海南、寧夏、西藏、內蒙古、青海等6個省份的外來人口佔常住人口的比重均超過5%。“由於這些地方基礎教育相對薄弱,外來人口一般不會將孩子帶在身邊就讀,而是放在中東部老家。”范先佐說,“不過,一旦以低門檻放開異地高考,外來人口很有可能將孩子帶過來,對本地高等教育入學率產生較大沖擊。”
四是高等教育並不發達,但是高考錄取率並不低。2012年,內蒙古、青海、海南等地高考錄取率均在90%左右,青海、海南本科三批以上錄取率超過50%,甚至高於部分中東部省份。“這是由於近年來,教育部將新增招生指標向中西部不發達的省份傾斜,促進了這些省份高考錄取率的提高。”范先佐說,“倘若這些地區放開異地高考,好不容易形成的招生公平,又會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