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學校運動場地匱乏
場地狹窄、缺乏合適的鍛煉場地、常規的體育器材缺乏或不符合標准的現象幾乎是不少“平價”民辦學校的通病。
一棟獨體的教學樓,教學樓前一塊水泥空地,周邊立著兩個籃球框架,一道鐵門將學校同校外的城中村分隔開來。這是一間民辦小學,下課時分,水泥操場上人聲鼎沸,不少學生在嬉鬧追逐。
“場地確實是比較狹小,但是我們盡量讓學生能有更多的活動時間。”該校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體育課程設置除了完成每周一、二年級4節,三至六年級3節的體育課時外,學校也盡量保証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陽光一小時”課外鍛煉時間。“通常是早操時安排半個小時,下午放學后安排半個小時。”
但他也無奈地表示,現在學校開展體育活動最大的限制是場地問題。“我們沒有跑道,沒有塑膠場地,所以像田徑等一些活動我們是沒辦法開展的。有些常規器材也不一定能符合要求,比如說跳高需要60公分高厚度的海綿墊,但是我們由於經費緊張,這一塊就有所欠缺。”
一名知情人表示,這種場地狹窄、缺乏合適的鍛煉場地、常規的體育器材缺乏或不符合標准的現象幾乎是不少“平價”民辦學校的通病。“這可以理解,對於這些低收費的民辦學校來說,投資者必然會考慮到成本問題。即使是有心提高學校教學環境的學校舉辦者,面對現在高昂的置換成本,也是力不從心的。”
而實際上,除了場地等硬件外,民辦學校教師隊伍的較大流動性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體育教學。不過該人士也表示,民辦學校由於課堂作業不多,學生活動的時間相對比較長,“從表面上看來,民辦學校的學生體育素質和公辦的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