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报考公务员与理性还有差距

储朝晖

2014年12月02日08:11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2015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笔试刚刚结束,全国共有140余万人通过此次国考报名资格审查,近90万名考生实际进入考场竞争2.2万余个岗位,虽然招考人数达到历史新高,但无论是报名人数,还是招考的平均竞争比,都创下五年来最低。

有人由此欣喜说公务员报考趋于理性。即便数据发生了些微变化,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和考试本身与理性尚存一定差距。如此说的实证依据是:一是本次国考的报录比例大约为64∶1,虽然低于去年的77∶1,但与其他各行业的应聘情况比较,依然是最高的。二是报考公务员不同岗位的冷热不均现象依然较明显,仍有3个职位报考比例超过2000∶1;报录比例最高为2674∶1,公安局、发改委等一些掌有实权的岗位依然是竞争最激烈的岗位,而另一些岗位则无人报名,说明报名者的动机依然是外在驱动占绝对优势,依据自身潜能的内在驱动尚未见到发挥多大作用。

国考报名人数和考录比创新低,主要是经过多年的低几率筛选,那些不抱太大希望的人自然选择远离。如果这算做理性的话,那么真正说得上理性的也就是减少的那部分人,无论是用2014年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的152万人减去2015年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141万人得出的11万人,还是用2014年实际参加考试人数为99万减去2015年实际参加考试的90万人得出的9万人,那些可被标示为理性的人也就十分之一,事实上他们只是对遥不可及的目标的放弃,这样的理性还是极其浅显和有限的。

相对于全国40∶1的考录比,北京大约在10∶1;在全国职位报考比例超过2000∶1的时候,北京个别“超热”岗位招录比410:1。从数字看北京人考公务员比全国其他地方理性,但相对于北京的其他岗位公务员仍是更多人的优选。北京招录比高其实质原因在于北京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判断一个人做出某一选择是否理性,首先是要看其受什么驱动,如果受到较强的外部驱动,较弱的内部驱动,都不能算作理性。当参考者主要依据对自身潜能适合公务员工作而做出选择的时候,才能视作理性的选择。以这样的标准衡量,当下报考公务员还远远没有到达理性的常态。

正因为此,让公务员考试回归理性常态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社会权力结构更加扁平,在更多人想思想里建立人人平等观念,确定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各行各业平等,消除官本位。同时,在招考过程中,有必要对公务员招录岗位职能、资格条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地点更加具体地描述,以减少盲目报考的考生。再就是需要通过简政放权,依托市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创造型人才有用武之地,即便不当公务员,也能较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者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贺迎春、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