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教育书屋

我对素质的理解

2013年12月31日14:40        手机看新闻

素质教育已经被谈论了很多年了,但什么是素质,什么又是素质教育? 我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似乎还存在问题。

素,原来、原本的意思;质,质地。例如:榆木和檀木都属于木本植 物,但由于其质地不同,用处则相去甚远。就生物意义上看,人有很多本 能,如吃饭、睡觉、痛苦、高兴等,这就好比不同种类的树木之间相同的地 方。我们所说的人的素质,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体现在非生物学的范畴中。由 于个体素质的差异,生命的过程会有很大的差别。

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健康的身心、丰富的知 识、文明的理念、良好的修养、处理问题的能力。

健康的身心:身体的健康很重要。对于个人而言,身体的健康是享受生活 和完成工作的前提。心理的健康比身体的健康更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 的很多人正是因为心理的不健全,而使其才能不能充分地发挥。一个优秀的人 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至少应该包括:宽容、谨慎、豁达、勇敢、敏锐、智慧等。 一个心胸狭小的人、粗心大意的人、目光短小的人、缺乏勇气的人,反应迟钝的 人或者缺少智慧的人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优秀。典型的人物对比要数《三国演义》 里的周瑜和孔明。周瑜因为心量小而被诸葛亮气死。就《三国演义》的文学描 述来看,诸葛亮则是集宽容、谨慎、豁达、勇敢、敏锐、智慧于一身的典范。 丰富的知识:一个人知识贫乏,不能算完美。博学是优秀人士的共同特 点。博学可以是所有学科都涉猎得广博,也可以是某个学科知识的深厚。非常博学的人通常是以一个学科为基础而博大的,所以真正博学的人是既博且 专的。现在中国的学术界的状态是专的人多而博的人少。人类的知识发展到 今天,任何人穷其一生能知道的都是有限的。就知识的博和专来说,评价普 通人和专业人士的标准是不同的。对于普通人来讲,只要满足日常生活和工 作的需要就可以了。知道所有知识是不可能的,缺乏基本生存知识是不应该 的。在这样一个范围内,大概可以判断出所谓博学的含义了吧。

文明的理念:关于文明,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内容。文明也是一个动 态的进步过程。今天的中国因为在很多观念上的差异,对于文明的理解也就 有了分歧。有些我们认为是文明的东西,其实是旧时代的垃圾。有些我们还 不能理解的概念,可能蕴含了人类文明的内容。这里我们只说一个简单的问 题。比如遵守规则。作为现代人,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要遵守规则。当然, 这个规则是大家公认的,经过合法程序形成的。一个文明的社会某种程度也 是靠规则规范的社会。

良好的修养:一个人的修养是从其外在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所谓“诚 于中而形与外”,如果没有内在的修养,不会有外在的优雅。如果没有外在 的优雅,那么内在的修养肯定不到位。

处理问题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事情。正像古人所 讲,世事如棋局局新。怎样观察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做出决策?这需 要知识、理念、智慧、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的运用。不管拥有多少知识, 不能解决问题的话,知识又有什么用处呢?如果没有观察和决策,那么勇 敢、智慧等品行又如何表现呢?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勇敢、智慧是在其决策 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我们希望培养出有素质的孩子,那么什么是素质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白 的问题。看看那些成功的人,我们就会发现四种基本能力是很重要的基本素 质。我总结为:观察力、分析力、决策力、记忆力。

?观察力

观察力—观察事物的存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能力。

发现事物的存在变化然后找到变化的规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人类知识积累到今天,所有的东西都是观察得来的。正是因为 很多有心人的观察,发现了问题,逐步去研究探索才最后找到了规律。日常 生活也是如此。当我们有很强的观察力时,无论做什么,成功的可能性就比 别人多了很多。做研究,则需要观察实验的结果,一个细微的差别都有其背 后的原因;做经营,市场是怎样的,应该从哪里入手,这些都需要观察;做 管理,则需要观察每个人的特点—没有任何一个工作可以离开观察。

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段时间我去一家公司帮忙,公司的复印机坏 了,老板就要一个秘书去外面印,这个秘书去了半天也没有回来,老板着急 就又让另一个人去,这个人去了一会儿就回来了。后来老板问第一个秘书为 什么去了那么久,那位秘书说,因为没有找到复印的地方,而第二个人却说 在马路对面就有一家。其实当我们具备了很强的观察力的时候,走过的地方 有什么稍微留心一点儿就可以记住,一旦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用到。我和我的 女儿说,无论去哪里,邮局和警察局的地点是最需要记住的,因为万一有什 么问题这些机构都可以帮忙。

我们每天生活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对于世界的变化应该养成观察的习 惯。习惯是从小培养的,我们和孩子玩、出去旅游、到别人家做客、购物的 时候,都是很好的培养观察力的机会。

比如从外面回来,你可以问孩子街上有什么。第一次,他可能会说出比 较笼统的东西,如人、汽车、房子等。你可以接着问他都有什么人,男人?女 人?老人?小孩?中国人?外国人?本地人?外地人?白人?黑人?他们都在 干什么等。车有什么车?大小、颜色各是怎样的?房子都有什么样的?有没有 邮局、派出所、饭店、商店?商店里面都卖什么?孩子们会发现,但是不一定 会描述。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察的内容也应该越来越丰富,比如会观察人的状 态、职业、着装,从自然的变化、人物的外表到事物内在的联系,观察是不断 深入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粗心大意的孩子,我们更应该训练他们的观察力。

当然,孩子一时没有观察到也没有关系,经常向孩子提问会让他逐渐 产生观察的意识。我的教育理念是一定不可以把教育的目的想得太明确或者 太严格,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虽然没有明确的目的,但是只要做了就会有结 果。所以即使我们的孩子没有很好的观察力,只要他们能有这个意识也很好了。即使连意识也没有也不要紧,因为我们教的东西孩子不一定能够全部学 会。再好的东西让孩子接受也需要有适当的方法。即使所有的环节都没有问 题,我们依然需要时间让孩子们去体会。只有真实地生活的时候,他们才有 机会去体验和理解我们所讲的道理—爱需要时间。

孩子在描述观察到的事物时,也在锻炼着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果我们能 够和孩子很好地沟通,让孩子养成很好的观察习惯,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 观察事物的日趋复杂,孩子的描述能力和表达能力就会越来越高。只要我们 能够理解教育的理念并且掌握教育的技巧,和孩子一起长大就是一个轻松且 快乐的过程。

分析力

分析力是指透过现象去分析原因进而为决策提供依据的能力。

我们观察现象的目的不是为了看到现象,而是分析其中的原因,然后 做出判断。所以分析的基础是观察,观察的目的是分析。比如:我们看到路 上有很多人,就会联想到降价、事故等可能形成人多这个现象的原因。对于 孩子应该从简单的东西入手来培养分析能力。日常生活中可以分析的事情很 多,比如:阴天可能会下雨;做别人不喜欢的事会被批评;说谎可能会带来 暂时的好处,但是会引起别人的不信任等,现象与结果之间是有关系的。所 以我们必须以健康的心态去教育孩子。

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依据知识和理念。在缺乏知识或者缺乏理念的 情况下,分析的结果就不一定是准确和客观的了。这也就是现代信息理论里 强调的“信息对称”。比如,夏天出门本来是不应该带很多衣服的,但是你 去的地方很冷,比如西北、西藏,那就要准备一些厚的衣服。这就是分析的 结果,而这个结果取决于我们所掌握的自然地理知识。由此可见,知识是多 么的重要。除了知识以外,分析还必须依靠经验,比如你去的地方不冷,但 是火车上的空调通常会比较凉,也需要多带衣服。

我们把分析和判断放在一起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二者很难区分,实际上 却是有区别的。对分析的结果我们要做出判断,依据判断我们才能决策。在 实际生活中这些过程可能是很瞬间的事情,但是在理论上它们是不同的。判断的内容应该就是分析的结论。就像看病一样,大夫给我们化验,依据化验 的数据分析我们的身体状况,这是判断,然后再依据判断确定下一步的治疗 方案。分析和判断通常很难分开,我也就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了一起。

分析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分析的基础是观察,也就是看到现象, 然后运用知识对现象进行剖析。怎样分析、依据什么理论去分析、自己用什 么心态去分析都会影响分析的结果。分析清楚以后,其实决策仅仅是瞬间的 事情。所以分析的过程很重要。很多事情有南辕北辙的结论都是因为分析的 过程不同。所以,遇到问题,坐下来帮助孩子们好好分析,这是一个重要的 教育环节。如果能分析明白,结论自然会得出。当我们能和孩子们一起分析 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经验、理论、知识才能够充分地和孩子交流,这个过程 对于孩子来讲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同时更是培养他们独立地、理性地、客观 地认识事物的过程。

决策力

决策和决策的能力是两个概念。决策—通过观察分析而做出决定的过 程;决策力—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表现。

谈到决策,通常很多人会认为只有成人才有决策的问题。其实从小到大 每个人每天都在面对决策。大到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爱人,小到一 日三餐吃什么。

应该怎样决策?没有观察就没有分析,没有分析就自然没有决策。如果 分析还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过程,是找出现象之间以及现象和原因之间的关系 的过程,那么决策就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即确定自己的行动的过程。我们通 过观察分析出了原因,知道现象为什么存在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 的目的是要决定自己怎样做。比如:看到阴天,就会联想到下雨,那么就要 决定是否要带雨伞。我们应该从小训练孩子的决策能力,让他们自己思考, 自己做决定并承担决定的后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他们独立决 策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

当一个人有明确的理念时,会勇敢地选择行动。行动的犹豫不决多半是 因为观念的选择仍然处于痛苦的筛选中。

遇到问题是否有分析和决策的能力是对一个人的考验。如果一个孩子遇 到问题,没有决策能力,即使他的考试分数很高,也没有意义。

孩子们在学校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但是由于我们不能帮助孩子们 去分析,有时还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示出不满意,或者仅仅关注成绩,长 时间下去,孩子就不愿意和我们交流了。当孩子不和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 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机会,孩子们自然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如果父母能通过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情来让孩子理解生活,理解人性,他们才可以对生命中 的细节做出更好的决策。

中国孩子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国内可能还好些,一旦出国,这个问 题就会很快暴露。为什么?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让孩子自己处理过事情, 从来没有让孩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过问题。孩子不是在一天早上突然长大 的,年龄只是一个标准性的划分而已。所有的存在都是过程。当然这样处理 问题的能力不是考试能考查出来的,所以,真的素质教育不依赖分数,而是 依赖于生活本身的经历。

其实,决策的能力就是面对问题时决策的表现。有的人遇到问题,很快 就作出判断,有的人则需要一段时间。所以,面对问题时,决策所需要的时 间和决策的结果与目标之间的距离都可以考证出决策的能力。纵观历史上有 影响力的人,都是在决策上有超群能力的人。

记忆力

观察,分析,判断和决策,所有这些都依赖于记忆。如果没有记忆力, 所有的过程都没有办法进行。记忆力的训练已经是一门专业的技巧。有兴趣 的家长可以咨询有关机构。 总之,我把素质归结为四种能力,即观察,分析,决策和记忆。必须要 说明的是,这样的分类是为了可以把问题看清楚,在实际面对问题的时候, 是很难分清具体步骤的。还有一个问题,这些能力是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东 西。具备得多,素质就高;具备得少,则素质就差一些。事实上,这些能力 是很难用文字来描述的。我仅仅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文字来引起大家对素质的 思考,然后通过实际的能力训练,让孩子获得更高的素质能力。

对于素质的教育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把素质和技能混为一谈。很多人为 了提高孩子的素质而去学习很多东西,比如绘画、钢琴等。素质会通过具体 的事情表现出来,但是并不意味学了很多技能就具备了高素质。通过对一个 孩子的技能训练来提高素质是我们的目的,通过技能的训练还可以观察出孩 子的素质类型,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得技能而学习技能。当然,如果是希望 通过这些技能而获得进入好学校的资格,那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与素 质不能混为一谈。

技能不等于素质,分数更不等于素质。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素质是真 实生活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来源:新世界出版社

 

(责编:曹嘉馨(实习生)、熊旭)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