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教育书屋

教育荒废与新人才观

孙云晓

2013年12月25日12:37        手机看新闻

今天的教育是人人重视,家家户户关心。但是人们重视的教育究竟是什么呢?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反思自己的教育,认为日本的教育处于一种荒废的状态,即表面上抓得很紧,实际上荒废了真正的教育——人格教育。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我在反思中日儿童教育比较的时候,也有特别深的感悟,因此写出了《夏令营中的较量》。

时至今日,中国的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据《上海商报》2012年9月份的一篇报道,近两年来,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下属的心理健康援助热线,每天都能接到40~50个心理困扰甚至有自杀倾向的求助电话。统计的结果显示,20~40岁的自杀高危人群占总数的40%左右,女性与男性求助者的比例大致达到2∶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名老师向记者介绍说,每年都有3~5名具有明显自杀倾向的学生向他寻求心理帮助。

2012年5月,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严俊在北京积水潭桥附近的护城河跳河自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严俊是村里唯一考上清华的孩子,而且本科毕业后直接被保送为研究生,父母都盼着严俊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光宗耀祖,却不料等来的是这个噩耗。

严俊为什么自杀呢?原来严俊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把什么事都埋在心里,但由于学习成绩好,父母和老师都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直到有一天,同学发现严俊出现了精神紊乱的问题,给他父母打电话才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那时,严俊虽然忙于毕业论文,但性情变得越来越诡异,有时会突然冲到操场上大喊,还时常向母亲抱怨毕业论文难写,做不出来就无法毕业,自己压力很大。

5月4日,严俊就想在宿舍内拿着剪刀触碰插座自杀,但手指被击伤后没有成功。中午严俊被送到医院治疗时,从厕所窗户跳出后出走。5月7日被发现在护城河里溺水身亡。

从2013年1月到3月,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全国各地媒体已经报道了7起大学生自杀的新闻。

除了大学生外,中小学生的人格健康形势也不容乐观,根据《扬子晚报》2013年1月18日的报道:12355南京青少年综合服务台对9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生命意识教育现状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 %的中小学生经常存有自杀的念头,偶尔有自杀念头和从来没有自杀念头的中小学生分别为35 %和61 %。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有过一闪而过的自杀念头。

2013年3月12日,《合肥晚报》报道《合肥一小学生不愿写作业声称要以自杀威胁妈妈》。原来,这个学期刚开学不久,这名小学生就被迫在周五晚上用一个小时做了40道数学口算题,周六、周日两天又被硬压着完成了其他作业。最后,儿子让妈妈在作业本上签字,结果妈妈嫌他做作业拖拖拉拉不肯签。于是这名小学生就对妈妈说:“求求你妈妈,你不给我签字我就自杀好了!”

什么是教育?我觉得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康,他就是表面上再辉煌,也可能随时崩溃。

著名教育专家吕型伟先生说得非常深刻:什么叫人才?人才是由“人”和“才”两个字组成的,“人”同“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有的人是“人”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有“才”,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这种人更不能叫人才。我们当然希望两者统一,希望是“人才”,但如果要两者选择一样的话,我宁肯他是“人”没有“才”,也不要他有“才”不是“人”。越是有“才”不是“人”的人,危害越大。

所以,人才先要成人,其次是成才。我们国家也存在着教育荒废的现象,很多父母关心的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业,为孩子升学考试乐此不疲地操劳。难道父母不需要关心孩子是否开心吗?如果孩子能保持愉快的心情,能积极化解一些不良情绪,对他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编:实习生李卓、熊旭)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