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午,户外的气温很低,路上的行人都是行色匆匆,省城万柏林区彭西二巷路边摆摊给居民修鞋的乔海忠,坐在小凳子上,埋头细致地修理。偶尔停下来,搓一搓冻得通红的双手,和路过的熟人聊上两句,然后再继续手里的活计。两只手的4根手指贴着胶布,因为手上满是冻裂的小口子,疼得不行了他就贴胶布。
了解他情况的居民说,乔师傅是个实在人,在社区里修鞋快20年了,他的技术、服务和为人都特别好,喜欢帮助别人,很多住得远的也来找他修鞋,更让人羡慕的是,他还把儿子培养成了研究生。乔师傅是个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他的励志故事,已经在社区里传为佳话。
淳朴热情他成了居民都信得过的人
乔海忠在彭西二巷里摆摊修鞋的时候,居民看见他是个残疾人,都不太相信他的手艺,“那时候,这条街上有4个修鞋的摊子,手艺都差不多,要价也一样,但是人们不爱来我摊上,我就认准了,给别人干的活,就是给自己树的招牌,结果这些年下来,别的修鞋摊都搬走或是歇业了,只有我的摊还在这条街上,人们都知道我了,很多人都是从小在我这里修鞋,现在长大成家都有了孩子了,还在我这里修鞋。”
除了态度好,手艺巧之外,处处替居民着想也是他被大家认可的原因,只要还能修补的,他就肯定不让人家多掏钱买新材料。有人要和他一起开修鞋店,被他拒绝了,“几块钱就能解决的事,进了店就得几十块,要替人家想一想,都是老百姓,挣钱不容易,不能让人家多掏钱。”
经常来乔海忠摊儿的居民武先生说,他是带着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态度给你修鞋,什么地方需要怎样修补,不用你操心,他就替你想到了,又省钱效果又好。“我裤子上的拉链坏了,经常把拉头拽下来,过来我说换个拉头,他一看就说一个拉头两块钱,但是你的这个拉头没坏,所以不用换,我给你在拉链上缝上几针,把拉头固定住就行了,一分钱没花,就给我修好了。”
在新建社区里修鞋16年,和居民都交了朋友,对居民家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他们都说我比这里的片警对每家还熟悉。”乔海忠笑着说。
自立自强他给自己撑起一片天
今年46岁的乔海忠家在晋城农村,原本在晋城一家铁厂里面打工,妻子带着一双儿女在家务农。1994年,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左腿。“我天生是个乐观的人,事故发生以后,我感觉左腿没知觉了,心里根本没想自己以后怎么办,而是想着这事别让家里人知道,省得让他们伤心。”乔海忠说。等他伤愈之后,面对着心情沉重的家人,倒反过来安慰起他们来,“外面也有没有腿的人,他们能生活了,我也能行。”
乔海忠有着修理工的底子,开始想学修理电器,但是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低,转而开始学习修鞋。“这个活简单好学,而且到了哪也离不了。”1995年,他走上晋城街头摆摊修鞋。感觉太原要比晋城人流量大,为了多挣钱,1997年,他来到了太原。
乔海忠先住在太原的亲戚家,正好亲戚家就在新建社区里,他就发现这里是老居民区,住的人很多,就决定在这里开始干。每天天一亮在路边摆摊修鞋,一直到现在。
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觉得少了一条腿就不能自理,他学会了一条腿骑自行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他拄着拐杖一个人把50斤重的面粉搬上楼,都让居民们惊讶不已,而对他来说,这些再正常不过,“人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只要肯劳动,啥都能解决。”
2005年,在亲友们的接济下,他在摆摊修鞋的马路边附近买了一套房子,让妻子孩子都在太原安了家,尽管买房子借的十几万外债,还有一小部分没有还上。
没有文化却培养出了研究生儿子
说起孩子考上研究生的事,乔海忠很自豪:“那完全是孩子自己的努力,我什么也帮不了,孩子争气。”乔海忠的儿子高考(微博)时报了一所农业院校,原因是学校不收学费,“他知道家里的情况,一门心思想着省钱。”
说起儿子的事,乔海忠高兴地从凳子上站了起来,依着拐杖说:“儿子是今年考上的研究生,女儿是明年考大学,有儿有女有房子住,我觉得自己现在很幸福,孩子们从小都很懂事,而且我也跟孩子们说,学校里老师教的是知识,家里面我教的是做人,不管咋样,都要自己努力,才能生活。”
乔海忠每天第一个起床,给孩子和妻子做好早饭和午饭,妻子带着午饭去打工,把孩子送了,自己再去摆摊修鞋,中午孩子自己回家把午饭热了,他在鞋摊上忙活,天黑才回家。大儿子看见父亲是如此辛苦地在街头挣钱养家,不止一次提出要辍学打工,可是都被乔海忠劝止了,“有机会上学就一定要好好地学习,社会需要各种人才,能多念书有学问。”乔海忠说自己没什么文化,但是明白多念书绝对是个好事。
如今,孩子考上了研究生,乔海忠也成了社区居民羡慕的对象,还有人向他打听教育孩子的经验。乔海忠憨憨地一笑,自己真的没有啥办法,惟一能提供的经验就是做大人的,说话办事都得给孩子做榜样,大人把这些都做好了,这自然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我们没给孩子买过啥好吃的和好衣服,就是把我们肯吃苦,多劳动,要做个好人的想法告诉给了孩子。”乔海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