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大学不妨大胆做广告

孙壮

2013年09月04日16:52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美国当地时间8月30日至9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形象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纳斯达克广告屏上播出。对此,人大新闻中心主任郑水泉表示,在国外播出形象片是人大提升国际性、加强大学形象建设的重要举措,不仅是在传递人大的形象,也是在展示中国大学的形象。但也有网友认为,做广告是将自己等同于一般商品,是一种自我掉价行为,没见过哈佛、牛津做广告,但全世界学子都削尖头皮要进去。(9月3日《新京报》)

虽然早有“教育产业化”一说,但大学绝不是一般的商品,这一点应该确凿无疑。但是,一做广告便认为是一般商品,这同样是对广告的误读。广告本意是广而告之,人们之所以常常将广告与商品联系起来,是因为知名度对于商品销售的重要性特别强烈,商品广告占比通常很高。但是,并非做广告的都是商品,我们有公益广告,难道这些公序良俗也是商品?在西方社会,政治人物为了选战到处做广告,难道政治家就是商品了?最近,时不时有热心人士就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到美国做广告,难不成钓鱼岛也成商品了?

应不应该做广告,取决于事物(包括人物)本身有没有提升知名度的需要。如果有,那么无论什么做广告都未尝不可。现在中国教育、中国文化正越来越走向世界,我们内在地有交流沟通的需要。限于历史原因,中国的高校起步晚,在世界上知名度、认可度相对较小,这种现状不利于对外文化的交流合作。因此,适当地做些广告,这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积极做法,有什么不可呢?

有论者认为,与其花心思做广告,还不如花心思做学问。大学科研水平提高了,酒好不怕巷子深,知名度自然会提高,还用得着做广告吗?

在这个问题上,大学倒真是与商品有相类似之处。一家公司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与大做广告有冲突吗?事实上,知名度提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压力,迫使企业做得更好,从好对得起自己做得广告。大学也一样,既做学问又做广告,两者并无矛盾之处。

如果说大学与一般商品区别的话,大学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大学广告也应该体现文化内涵,广告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大学本身的人文素养。就人大的那部形象片来看,总体来讲非常大气,也很好地宣传了人大乃至中国的文化理念,即使许多反对人大做广告的朋友,也认可这部形象片具有相当的可看性。因此,类似人大这样的形象片,对于众多大学而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人大站出来做广告了,其他大学如果在对外交流上面希望有所作为,也不妨积极跟进。

(责编:教育实习生 董天慈、熊旭)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