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8日电(记者黄小希)“如果不是兴趣的驱使、不是梦想的激励,或许我的科创之路在刚刚起步时就戛然而止了。”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殊荣,让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学生徐紫宸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学梦。
就在几天前,作为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青少年中的佼佼者,徐紫宸等100名青少年学生被授予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委会副主任丁仲礼介绍,这些获奖学生有的在专业学习和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旺盛热情和巨大潜力;有的在学术科技方面提出了独到的创新性见解,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有的在发明、制作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有的在“挑战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各种殊荣。
2008年,刚上初中的徐紫宸发现固定式黑板粉笔灰槽既不利于卫生清洁、也不利于清洁者的身体健康。苦思冥想后,她决定把粉笔灰槽改装为活动式,并以这份设计图和改装模型参加了重庆市中小学首届“科技之星”创新大赛,荣获二等奖。
带着对科技创新浓浓的兴趣,这个小发明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先后以《透气、自洁、可降解的绿色环保型保鲜膜》荣获第二十五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以《刀的遐想——重庆大足千年手工锻打刀的研究与改进》荣获第二十七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2年6月,在RoboCup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竞赛中荣获世界铜奖……至今,徐紫宸已申请国家专利19项,其中,公开发明专利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1项。
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激发青少年的科技热情。成立于2004年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主要奖励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显示较大潜力的在校大、中、小学生。9年来,已有781名内地和16名港澳地区学生以及3名海外留学生共800名大中小学生获得这一荣誉。
在获奖者、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张金松眼中,他的研究成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非常美妙。
“第一点,处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电子与普通材料中的电子相比,就好像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一样,互不干扰,高速运行。第二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材料本身就是一个铁磁体,因此不需要任何外加强磁场,就可以让电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为这个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前景。这意味着,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如果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那么将很有可能开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张金松说,为了寻找和验证这一效应,整个科研团队花了4年时间,测量了1000多个样品,“对于我自己而言,我在整个项目上花费了至少1万个小时”。
汗水浇灌出的成功之花,格外娇艳。2013年4月12日,张金松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成果。
科学梦是促进学习的动力,科学梦是指引进步的理想。
9年来,曾经的获奖学生,已逐渐成长为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的参与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有的已成长为高校科研院所的年轻教授,有的成为重要发明专利的拥有者。
“我们的老一辈科学家们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一生,我们年轻人也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敢于挑战困难,探索未知,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为实现科技强国梦奉献青春的力量。”张金松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