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在家上学”处灰色地带 专家和实践者现身说法

2013年08月26日17:54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8月26日电(申宁 实习生潘金洁琼)8月24至25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学在民间:在家上学&多元教育国际研讨会” 在北京举行,“在家上学”这个名词,再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早先,成都的蓉榕,广州的韦小溪,浙江海盐的袁小逸,哈尔滨的辛蕴甜,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上海的於杨,北京的洋洋等“在家上学”的孩子已被不少学者作为个案研究,而近几年,在家上学这个群体的数量,在大陆已经膨胀到了1.8万。

“在家上学”并非“贵族化”教育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显示,“在家教育”的现象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地区不平衡性,广东省的实践人数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实践者的总数,是第二位的三倍以上,其后是浙江和北京,这些都是教育水平较高,思想较为开放的地区。

在家庭收入方面,与公众预想的“贵族化”教育不同,这些“在家上学”的群体中,月收入在0.5万元以下以及0.5到1万元水平的家庭是最多的,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月收入5万元以上者也不少。

来自美国现居成都的劳伦是在家教育的实践者,据她说幼儿园收费过高是她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初始原因。

而来自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学研究所所长黄震说,他让孩子在家上学是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

这些父母大多有能力自己教育孩子,75.42%的父母有大学专科及以上的学历,多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员。

“在家上学”在阻力中前行

尽管“在家上学”在发展,但这过程中,问题和曲折也不少。被质疑最多的当属“在家上学”的合法性和孩子社会化问题。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院长黄胜利坦承,“在家上学”这种形式目前还属于法律的灰色地带。

“原先上海有个‘孟母堂’,是和‘在家上学’形式相近的私塾,但是后来被教育部门关停了。不过在那之后教育部门对这件事(“在家上学”)的管理还是留有余地的,据我们所知没有采取其他强制措施。因为我国《义务教育法》只是说明了要保障孩子的权利,并没有规定孩子上学的形式,这些家庭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与《义务教育法》是不相抵触的。目前,我们了解的‘在家上学’的孩子并没有进行相关报批程序,因为教育部门对此还没有相关的管理和要求。”

“在家上学”会不会让孩子失去小伙伴这一问题上,一个“在家教育”的实践者,17岁的徐安苒表示,自己主要通过当义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结交朋友。“在家上学反而拓展了朋友圈,我既有在家上学的朋友,也有公立学校的朋友,而且我的朋友不是限于年龄的。”

黄胜利说:“学生社会化问题确实是很多家长担心的一个问题,因为目前,我国对此并没有一套完整体系。在美国有相关机构为这些在家的孩子提供交友活动服务,因为美国有3至4%的孩子都会在家接受教育。在中国这个问题主要是靠家庭自主解决,他们的方法很多,有做义工,还有几个家庭联合起来搞活动的,不同家庭有不同方式。云南有个这样的家长联盟经常自费游学,孩子并不会寂寞。”

网友看在家上学:还很小众

记者也就“在家上学”的问题随机采访了几名网友,但八成人表示,他们不会采取这种教育方式。还有不少网友质疑,在社会节奏如此快的当下,家长是否有精力亲自教育孩子。

网友“五月汀草”说:“父母的水平如果不够的话,光靠家庭是绝对不行的。”

网友“淮阴侯”也说:“再好的教育理念也弥补不了孩子不能在一个群体性环境里成长所缺失的社会交往能力。”

但一网名为“柚子芒果冰”的网友却道出了身边的成功案例:“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很重视,所以会有很多担忧,怕学校里的氛围不好,自家孩子会学坏,老师教育理念不够科学等等。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叔叔,为了带好孩子,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就看了很多教育学的书,拜访了一些教育有成的家长,然后孩子出生之后一直自己带自己教,还别说,效果还真的很好。”

“在家教育”的未来

据了解,这些接受家庭教育的孩子,一部分会出国留学,一部分会回到学校继续念书。

“这些孩子的未来并没有什么问题,有可能还会发展地更优秀,因为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灵活性会远远优于同龄人。在家学习的时候也会注意教材和学校教学大纲的衔接,至少据我们所知,后来回到学校的孩子在课程方面都是跟得上的。”黄胜利说。

“同时,我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包容这种教育方式,这是一个社会多元化的体现,其实从在家上学者的收入水平看,普通家庭也渴望优质教育,这是一种在国际上已经成熟的,值得认可的教育方式。如果国家对此有相关的考核标准就更好了。”

(责编:潘金洁琼(实习生)、林露)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