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女生因怕男生追求休学回家 专家称其未断奶--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大学女生因怕男生追求休学回家 专家称其未断奶

2013年08月26日10:48    来源:扬子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大学女生因怕男生追求休学回家 专家称其未断奶

  朋友,您是否以“学习为主”,而对孩子的“性心理发育”围追堵截呢?如果一个孩子“性心理教育”缺失,一旦进入开放的大学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心理问题呢?

  A 总觉得背后有男生跟踪

  个案1:这位女生,因怕男生追求,现已休学回家。

  去年刚入校时,因其娇滴滴的,有女同学开玩笑:“像你这样的娇小姐,应该有个护花使者才好!”她一听立刻惶恐地摆手,“不要!不要!”

  她天天都要给父母打电话,汇报一天的情况。当她说起“护花使者”时,父母立刻紧张起来,问:“有没有男生追你?”于是又说起车轱辘话:“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还不成熟,分不清好人坏人”等。

  有一天她去食堂,迎面过来几位男生,看到她后,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还坏笑着向她敲了敲饭盒,她紧张地不知所措,头脑一片空白。晚上打电话告诉了父母,母亲立刻说:“我说吧,这些坏小子看到女孩就会走不动路的,离他们远点!”

  以后她一走进校园就感到背后有男生跟踪她,同行的女生回头张望后,均说:“没有啊。"

  后她终因一进校门,立刻惶惶不安,觉得有男生跟踪,再不肯上学,休学了。

  点评:她的心理特征,是极度地没有安全感。

  原因是,成长过程中,应该断奶时,却因父母的过度保护而没有断奶,生理长大了,心理没有长大。

  人的安全感是怎样建立的?

  10岁前,孩子的安全感,是父母给的。是父母的爱,给了孩子物质和精神双重的庇护而建立起来的。

  10岁后,孩子的安全感,则需要自己解决。

  10岁以后的孩子,像小鸟要学飞,小动物要外出独立捕食一样,心理上开始与父母疏离,要和异性、和朋辈打交道,想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而孩子就是在这种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认识了周围的世界,有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安全感。

  但是,我们的很多父母面对孩子“断奶”的努力,会因不放心,而“好心”地扼杀,让其乖乖地蜷在自己的怀抱里,拒绝成长,成为心理上长不大的没有断奶的人。

  个案1,直到上大学前,还因单独睡觉害怕,睡在父母的身边。

  她因没有“断奶”,进入大学,来到陌生环境,内心极度地缺乏安全感。

  再加上“性心理教育”的缺失,不知如何和异性相处,父母又一如既往地给她“男生个个不是好东西”的强烈的心理暗示,因此,让她一入校,就像“羊进狼群”,万分害怕,产生了背后有男生跟踪的“妄想”!

  B 道德卫士产生了“窥私”冲动

  个案2:这位男生入校不久,就有了“卫道士”的别称。

  因为他不仅自己拒绝谈恋爱,还不断地劝说同学们不要早早地谈朋友,要珍惜大学里的学习时光,将来好报效祖国。看同学们仍我行我素,他就去找辅导员老师,让其组织班会,制止这种乱谈朋友的歪风。还洋洋洒洒地写了几千字的文章,到校广播站要求其播放,甚至到校长办公室,要求其整顿校风。

  他的努力没有获得各方支持,于是开始了“独行侠”的行动,白天他准备“炮弹”,即找来报纸,包上土块,放在口袋里,晚上装着背书到学校“恋爱区”游荡。一看到大树下长凳上坐上了一对恋人,就会立刻闪身到树丛后窥视,看他们甜言蜜语地谈话,看他们抱在了一起,看他们接吻······随后会掏出口袋里的“炮弹”,向树上抛去,泥土哗地撒下,恋人们惊呼而起,他的心砰砰地跳着,跑得无影无踪。

  事情做完了他并不快乐,因为他发现自己竟产生了“窥私”的冲动,这很不道德,他不想再做了,但第二天忍不住又会去找报纸,包土块,晚上又会游荡于恋爱区,潜意识里,期望能再窥到接吻的镜头······

  点评:

  “不做难受,做了更难受”,这位同学有强迫症的倾向了,为何会如此呢?

  他的“窥私”,是性压抑太久反弹的结果。

  人到青春期后,由于体内生理变化,激素增加,由此总会产生性冲动和性欲。

  性能量的释放有许多方式,如,多参加户外活动,通过消耗体能来释放性冲动;多与异性广泛接触,从精神层面达到释放性冲动的目的等。

  但这些渠道对个案,均不畅通。

  中学期间,学业紧张,没有时间运动;他接受的教育又是“专心学习,不要交女朋友”,他是听话的好孩子,“交女朋友不好”在他头脑中早就固化了。

  朋辈的友情,交流,是宣泄“少年烦恼”的一个渠道,但中学期间,同学关系是竞争关系,不是伙伴关系,再说学业紧张,放了学就要赶紧回家学习,他没有同辈的朋友。

  父母亲情的代偿,也可以宣泄“少年的烦恼”,但他的父母是师长型的,不是朋友型的。

  到大学后,看同学们纷纷释放压抑已久的性冲动,交起了异性朋友,以往形成的“学生不应该谈恋爱”的道德体系面临崩溃的境地,这让他万分困惑。

  面对巨大困惑,他曾延续中学时的做法,向权威——辅导员求救,可惜的是,辅导员只是简单地让他去看心理医生!

  他同样是社会化程度不高的孩子,他凭自己简单的认知解决不了困惑,最终“做好孩子”的想法占了上风,采取了“独自制止”的行动。

  但在制止中,压抑太久的性能量,强力反弹,让他产生了窥私的冲动和迷恋,于是“真的”陷入了“准心理疾病(强迫症倾向)”的境地!

  C 错把“抱团取暖”当成爱情

  个案3: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周末,湖北来的同学,不管以往认不认识,聚到一起,一起去逛“新城”,这样她认识了他,以后他总主动来找她,两人就好上了,这冲淡了她的思乡愁绪,感到好幸福。但她很快发现,他并非是只对她一人好。有一次两人散步,他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是同乡中另一个女生发来的,他立刻说:“我有点事!”不加解释地扔下她就走了。

  她生气地想不和他好了,但“不和他好,在这么陌生的城市,我怎么办?”于是又主动找他,他对她提出的所有要求,她都会满足。到了大二,她已为他堕了两次胎了,而他却越来越多地去找别的女同学约会去了。

  有个周末,她找他,四处找不到,后来听说他和另一个女同学出去了,于是给他发短信,让他立刻回来,并威胁说:“若不回来,我就吞安眠药!”一个多小时后,他不仅人不回来,甚至连条短信也不回!她立刻又发了条短信:“再见了!”于是义无反顾地吞了一大把安眠药,她要让他知道,她会为他而死,没有人会比她更爱他,她要让他为抛弃她而后悔一辈子,难过一辈子!

  她被救过来后,那位男生后怕不已:“我绝没想到她真会自杀!”

  点评:这位女生的悲剧,缘于“爱的教育”的缺失。

  大学新生谈恋爱的为什么那么多?一则是压抑已久的性能量的释放;二则是抱团取暖。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性相近的老乡圈里找一个伴,女同学能找到父亲般受保护的感觉,男同学能找到母亲般的爱抚的感觉。

  “爱的教育”的缺失,让很多新生把这种互补的温暖,互相的好感,当作“爱情”了,随着对校园生活的熟悉,朋友圈的扩大,这种恋爱的关系很容易被瓦解,而真正投入的一方,就会受到伤害。

  “爱的教育”的缺失,还让男生女生互不知晓对方的心理特点。

  男性女性对待爱情有多样性和专一性的差异。

  男性在上古时期是狩猎者,在爱情里,延续着狩猎者的脾性,对待女人,他们如面对猎物,会出现本能的勇敢、积极、果断,攻击性的自然反应,因此,男性比女性更易“一见钟情”。

  但当一个“猎物”到手时,又会本能地去寻找下一个“猎物”,男性的爱情缺少“专一性”。

  而女性的爱情,则是较固执、深沉、专一的。

  再则,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女性比较“感性”,女性恋爱,如飞蛾扑火,容易走极端。“我没了,你肯定会后悔的!”

  男性比较“理性”,逻辑推演后会认为:“你肯定不会自杀!”

  朋友,性心理教育,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啊!- 采访专家: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 张纯 本版采写:李兰陵

(来源:扬子晚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