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二:解除后顾忧,为“青椒”解困暖心
已经进入暑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政办公室和工会部门的负责人却比平时还要忙:为几名青年教师协调孩子的入托问题;组织全校90余名青年教师赴内蒙古呼伦贝尔林场等地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甚至还要操心大龄“青椒”的婚恋问题……别看事情细碎,可细说起来,件件都是牵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大实事”。
如果说中南大学激荡人心的改革是切中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病灶”,那首经贸则把关注焦点直接放在了“青椒”身上。从2011年起,这个以“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定位的一揽子“驼峰计划”,成为全校“青椒”职业发展和解决后顾之忧的坚强后盾。
今年刚刚进入首经贸工作的衣大鹏入职前最担心的是房租问题,“北京的房租越来越高,我很多同学都得拿出一半工资租房,日子还怎么过?”还没等他开口问,学校的负责老师就笑吟吟地打消了他的疑虑,“学校新入职教工的租房补贴按照本科、硕士每月1500元、博士、博士后每月2500元、副教授每月3000元的标准执行,一补两年”。据介绍,就此一项,该校每年需拿出年补贴总额300万元左右。
“一般来说,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工资待遇、科研经费等都不高,又要承担起结婚、养家、赡养父母等重担,压力很大。”同样从“青椒”成长起来的首经贸党委书记柯文进对此深有感触,“在压任务、上担子之前要先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创造可以让其积蓄力量的环境。”
除了解决“青椒”生活忧困的“暖心工程”外,首经贸还推出了一系列提高“青椒”理论素养和业务素养的长效活动。针对“青椒”在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上的迫切需求,首经贸从2006年起成立了教师促进中心(简称OTA),通过举办午餐会、新老教师结对子、一对一帮助等活动,搭建跨学院、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和非行政化的教师交流平台。
该校教师促进中心副主任赵耀介绍,自2010年以来,经常参加活动的教师中先后有30余名“青椒”晋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全校有300多名经常参加活动的“青椒”的学生评教分数平均提高了10分,提升最快的达21分。
药方三:拓宽发展路,“青椒”最懂“青椒”心
“无休无止的抱怨与牢骚只会不断地掏空甚至撕裂自我,应该将对体制的不满转化成追求真学术的动力。”这是前不久英年早逝的中国社科院“青椒”张晖生前写下的思考,而他所批判的情绪在现实中很多高校都存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很多高校对教师在校时间并无规定,不少“青椒”过着“上课到校、下课回家、独自备课、没人交流”的生活——如何加强情感和学术的交流,寻找情感出口和发展平台成为值得思索的问题。
作为首经贸“青年教师协会”组织者之一,首经贸发展规划处的“青椒”朱宁洁坦言最初想把大家聚在一起的目的有三个:情感交流、教学对话、学术研讨,协会成立一年多来,已经吸纳了全校14个学院的过百名会员。“别看我们是一个松散、自愿的群众组织,可老师们听说了之后都非常踊跃,都是同龄人聚在一起,交流上课心得、科研感悟。有时候场地有限,‘青椒’们都宁愿站着听课、交流。”朱宁洁告诉记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前不久他们刚刚开办了“双语教学研讨会”,“青椒”们就职业规划成长、国际化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每个人都获益匪浅。
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是,协会还成为“青椒”们表达意见、观点的有效渠道。
“年轻人确实会碰到很多困难,但抱怨无济于事。而是可以通过理性沟通合理表达诉求。”首经贸金融学院副院长朱俊生直言“青椒”最懂“青椒”心,“前不久我们做了问卷调查,一些老师对教师职务聘任实施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有不同意见,我们汇总后报送到学校,人事处的老师专门就此和我们进行沟通后对方案进行了调整。我觉得这才是面对困境的积极态度。”
启示:经验可以汲取,做法不能照搬
面对“青椒”职业发展和成长中的种种压力,这些学校勇于探索的态度值得喝彩。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改革模式究竟能不能复制?
张尧学坦言,他所做的一切都还只是“中南模式”,“中南大学的系列改革是针对‘中南本土’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有许多对应的是中国高校中具有共性的问题,但是从改革‘试点’到‘面’上推广,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不管方式是激进还是平实,我只想推行最适合首经贸具体情况的改革,扎扎实实做些实事。”柯文进的态度同样严谨,“每一所高校都应该拿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做法,只有这样,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有特色发展的思路,才能百花齐放。”(本报记者 邓 晖)
观点
青年人才一定要有伯乐发现,要有环境支持才行。仅仅靠自强不息,靠自己玩命干,个别的可以起来,但整个群体起不来。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谈“青椒”成长环境建设
大学里急需两种人才,一是大家都在抢的学术大师,一是潜力无限的青年学者。前者可以出高价买,后者则只能自己培育——这点全世界都一样。目前国内各大学都倾向于“选才”而非“育才”,我认为这是一种偏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谈“青椒”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