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门“哭穷要‘奶’吃”,财政部门一直捂着“口袋”不松手,一说到教育经费,人们就会有这样的印象。对此,浙江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金涛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财政工作要去神秘化,改变过去只顾埋头切‘蛋糕’的做法。”
近日,金涛、河南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副处长张贵勇、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的王富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李小忠,从财政经济学的角度畅谈了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问题。
这些地方财政官员不约而同地认为:“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历史上欠债比较多, 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很大差距。”
食堂臭烘烘的,宿舍黑乎乎的,我是家长绝不让孩子去上职业院校
“一中建造了新校舍,腾出来的老校舍就给普通初中,普通初中原来的破校舍就给职业院校。”说起职业教育的问题,这些财政官员知道的不比教育官员少:一是重视度不高;二是条件差,设施、设备老化。
真正对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大的是地方政府,可在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县市一级政府财力非常有限,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支出又大,即使把县市新增自有财力全部投入到教育都是不够的,因此有一些职业院校条件非常差。
“食堂臭烘烘的,宿舍黑乎乎的,生活条件不如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一位财政厅官员在调研几所省属职业院校后,深有感触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是家长绝不让孩子去上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需要改善的地方太多了。”
财政厅官员关于职业院校现状的说法并非极端个案。本报记者在中部某冶金职业技术学院、西部某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看到的状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这些现象同样可以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年)》各级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全国教育和其他部门)中找到数据佐证。
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生均经费投入为7999.51元,其中用于个人部分为4022.12元,占50.28%;用于公用部分为3546.23元,占44.33%;基本建设431.16元,占5.39%。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投入平均为6408.77元,其中个人部分为3935.43元,占61.41%;用于公用部分为2212.85元,占34.53%;基本建设260.49元,占4.06%。
“由此可以看出,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用于人员、公用等基本支出所占比例过重,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与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过低。”有关财政厅官员向本报记者介绍说。
再加上长期以来,大多数地方职业教育财政经费分配实行“基数+增长”的办法,近几年又参照行政机关经费零增长的做法,多数地方长年未调整职业院校“基数”,即使有一定的“增长”,也大多数以专项经费的形式安排,令部分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
据了解,虽然专项资金更能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引导作用显著,但是由于每所学校的专业设置、规模结构、办学基础不一,使学校不得不使用甚至是挪用教育经费,适应专项资金的统一要求申报项目和安排,部分学校甚至出现经常性经费不足、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
部分省份不出台职校生均经费标准另有隐情
上述财政厅官员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他们所在省份是用政治的眼光去理财,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出台省级职校生均经费标准。其他省份不出台职校生均经费标准另有隐情。
首先是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往往只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据介绍,部分省份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仍没有改变“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在学校布局时没有考虑普教、职教协调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放任普通高中发展,普高学校数量过多、规模过大,对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形成挤压。
其次是担心职业教育经费缺口显化。“职校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出台后,使各地之间、职校之间生均经费比较有了可能。较之生均经费标准高的地方、职校,相对低的地方及职业院校经费不足情况实实在在摆到了桌面上,无疑增加了地方政府以及财政部门的压力。”财政厅官员向本报记者透露。
第三是职校生均经费标准缺乏核算依据和数据支撑。制定生均经费标准的重要依据是生均培养成本。但是现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学生培养成本支持,财政部门在教育预算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标准制订工作进展缓慢。
职校生均培养成本的确定较普通教育更为复杂,因为各学校所设专业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不同,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同。学术界有关“职业教育生均培养成本一般是同级普通教育2.6倍”的说法未获得财政部门的认同。
公共财政对职业院校拨款一般参照普通高中或大学本科标准,有的地方只拨给教师人头费和公用经费,有的地方另加职教专项设备补助费;有的地方不仅没有专项设备补助费,甚至连普通高中拨款标准也达不到。
同时,现行会计核算办法存在缺陷。现行教育支出核算办法没有体现出教育的行业特点,仅仅在“事业支出”下按支出的经济分类设置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等明细科目。
据地方财政部门透露,虽然采用这种核算办法能够为管理部门、学校等有关方面提供部分教育支出结构、内容等信息,但是只能简单反映学校的支出情况,无法反映学生培养成本,加上在实际执行中各地采用的口径不尽一致,按经济分类明细核算不能对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学校之间、区域之间无法比较,更无法为预算管理提供帮助。
金涛认为,按现行年度教育总支出除以学生人数得出的生均教育经费,与生均培养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设备购置、基本建设等支出,表现为一年支出、多年受益,因此将其计入某一年度的成本显然是不可取的。
一些地方政府把国家项目的建设和投入也纳入生均经费,由于项目投入的阶段性和不稳定性,只是一部分学校及学生受益,还有更多的学校及学生并不能分享国家建设项目的成果,与生均经费的全面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相矛盾,也是不可取的。
此外,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实施,虽然增加了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但是由于资助资金发放到学生手上,学校账面收入的增加并不等于学校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免学费政策的实施仅仅是用财政性经费替代了原来的学生学费收入,同时一些搭车收费项目被取消,反而减少了职业院校收入。
部分市县政府以及职业院校提出,由于每招一个学生的收入比以前少了,且许多学生毕业后并不留在本地就业,因此准备减少对外地生源的招生规模。同时,免学费后学生转学、退学的成本降低,给学校的生源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难度。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科学测算生均成本,建立生均经费标准这种较为合理的公共财政配置办法及动态调整机制,是财政、教育、物价等相关行政部门共同面临的现实课题。”上面几位财政厅官员说。
再穷的省份都拿得出职教经费
目前已有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南、海南、广西、重庆、新疆等11个省份制定实施了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说,这里面不全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中部、西部人口大省、经济穷省也出台了职校生均经费标准,关键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态度。
以浙江省为例,从2004年起对省属、市属高等职业院校按生均定额保障其经常性经费,2012年1月出台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指导意见。“2012年浙江省地方财政投入职业教育总额为110.92亿元。其中,高职37.36亿元,中职73.56亿元。”金涛说。
“河南是农业大省,产粮越多,负担越重、财政越穷。2012年全省人均财政支出5324元,相当于全国各省份人均财政支出平均水平的67%,居全国倒数第一。”张贵勇说,全省近3000万教育人口相当于西部六省份教育人口总和。但在“职教省长”、“职教省委书记”的亲自部署下,该省2011年、2012年分别启动实施省属公办中、高职院校生均经费财政拨款改革,根据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专业类别并结合毕业生就业率等因素核定安排生均财政拨款预算,以后年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职教事业的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据统计,2012年河南省财政教育支出达到1106.5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2.1%,成为全省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2010年~2012年,全省公共财政职业教育投入221.51亿元,年均增长26.3%。
李小忠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2012年新疆全区的教育支出470多亿元(含中央的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8%,占GDP的6.49%。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从2012年起建立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机制。
据了解,2010年~2012年,全区公共财政职业教育投入77.67亿元。其中,2012年当年投入38.59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24.86亿元;2011年,新疆地方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11119.14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4位;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10986.90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五。
“有一些方面的支出可以再压缩压缩,职业教育有增加投入的必要,还可以投入一些钱。”王富强说。
“制定和实施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政策,是法律赋予省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据上述省份财政厅官员介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外,财政部在2009年、2012年印发的文件中再三要求建立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机制。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