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之1960年代
考上大学,就成了国家的人
梁小民
高考时间:1962年
高 考 地:山西省太原市
录取院校:北京大学经济学系
1962年,对于“出身不好”的梁小民,是个绝好的机会。
这一年,周恩来总理发表《论知识分子问题》,提出“重在表现,不看出身”的精神,也就是这一年,在阶级斗争氛围仍很浓重的情况下,大学录取“松”了一回:“许多家庭出身有问题的考生,都是在那一年考上了大学。若是换一年,政审只会被盖上‘不宜录取’的章。”
热爱数学的梁小民,在高中时代是个好学生,还拿过山西省数学竞赛一等奖。不过高一下半年,“不知是哪里来的精神”,高中教育开始试行“两年制”,梁小民与其他一批学习好的学生,被选入试点班,学科也从理科,变成了文科。
“一开始是不太想学的,但那个年代,组织说什么就听什么,没人有异议。”
转眼间到了高三——现如今的“高考冲刺阶段”,彼时却没有太过紧张的气氛。据梁小民回忆,高三仍然是以正常课程为主,只有最后两个月,才是高考复习时间。
因为一位历史老师的缘故,梁小民决定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什么专业今后就业好,这种想法压根就没有。当年我家里人的想法是,考上了大学,就等于成了国家的人。至于今后的工作,都是国家统一分配的。”
唯一的考虑因素,来自老师的调配,1962年高考,全国高考仅录取12万人,因此学校的好学生,志愿报得一定要“平均”,不能集中到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当然,时代特色必不可少:“所有学生的志愿表上肯定都少不了这四个字,‘服从分配’。”
没有警车护送,也没有父母相陪,家人都不在太原,梁小民自己度过了高考的几天,如今回想,其中细节乏善可陈。
梁小民并未如愿以偿,虽然考上了北京大学,可他被调配到了经济学系:“当时心态很幼稚,还想转到历史系。看到当年吴晗因为写了一本《胡应麟年谱》被清华历史系录取,我想,不如我也写一个人的年谱……”
在那个“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年代,梁小民转系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不过却成就了梁小民的一生。如今,媒体提及他的名字时,常常会在前面冠以“经济学家”的称号:“我的经历也说明,大学只是一个出发点,人的未来还要靠自己努力。”吴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