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张侃谈芦山地震灾后心理救援【5】--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心理专家张侃谈芦山地震灾后心理救援【5】

2013年04月25日17:03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心理研究方面我们还有差距

主持人:咱们中科院针对灾后心理援助研究进行了很长时间,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侃:五年来,我们在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和社会热情的支持下,你说我是不是讲套话,真不是。我给你算个帐就知道了,没有支持真搞不下去,经过五年的努力,中国人低调一点,获得了阶段性重要的进展,我觉得主要有几个方面。因为我们国家受灾的特点,我们国家是多灾的国家,最近一百年全世界重大灾害,四次在我们中国,历史上都有统计;那么从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七八次吧,玉树的,都是在西北这一带发生的比较多,每次涉及的人口都很多。就是我们国家这种人口巨大,一受灾,受灾人口也巨大,刚才我讲了汶川的数字,那是惊人的,拿到其他国家是一个国家的人口,但是我们国家还正在发展当中,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心理人口的比例我计算过,如果我们要按照目前的人的水平培训,要200年以后才能达到美国的平均水平,我们显然不能等待,当然他的水平比较高,人家做心理咨询的最差是硕士毕业,一般是博士毕业,博士毕业以后要进行专门训练拿到执照才能做心理工作,我们国家这个体系还不存在。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我们要有宏观的判断,所以经过这五年,我觉得我们有几个方面的进展:

第一,我们建立了时空二维的心理援助框架模型。所谓框架模型就是说根据时间的进展,这个时间是灾害发生以后人的心理损伤的变化规律的时间,分成三个重要的阶段,这三个阶段正好跟抢救、安置、重建互相重叠。根据空间包括受灾的核心区,我们的周边区还有其他地区,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地点,采取相应不同的对策,这是战略性的宏观的模型,否则这么多人不乱了?别人可能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其实我们觉得很重要。这是一个宏观的描述。

第二,我们贡献了一个“123”,“123”技术性的路线。1就是在每个地区,只要有条件的建立一条心理热线,因为他会主动打电话过来,我们没有那么多人去千家万户,做不到,或者为别人打电话,或者基层干部打电话,心理热线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有支持的专门的心理热线,免费提供的。2是我们有两个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很多方面支持,中组部都支持。3是分成三个层次,面上的、重点人群的和需要心理治疗人群的,那么进行筛查判断以后。这是“123”的具体工作路线。

第三,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源的支持,专业人员为骨干,同时动员当地力量的具体的运作方式,没有这个根本不行的。

第四,有具体的技术,比如我们有仪器进行快速眼动闪烁,我们有仪器接在身上,通过心率改变的测量进行镇静的方法,我们有工具进行测查,包括面上的测查,包括灾害后的测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取得了一些学术方面的成果,光是论文前段时间统计了一下,发表了65篇的论文,论文当然是同行承认的。其实20篇发行在国际核心刊物,就是国际上对我们这个有一定的认可。

为什么前面讲感谢?我们运行了7个工作站,每个工作站每年花费50—60万,一年差不多300万,我们研究所又不卖东西,7个工作站运行五年光是这个就上千万,另外,我们科研经费也有好几千万。

主持人:都需要国家支持?

张侃:只有玉树地震是国家支持,其他都是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包括一些企业,都很感谢。我估计未来会纳入国家灾后重建的盘子,这样工作就能更好的开展。我们并不需要一分钱,钱给当地,让他们做,我们指导就行了。

应该说五年来总结了很多经验,这次都用上了。

主持人:简短的40分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但是通过我们对话相信各位网友可以感受到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应该放在每个人心上,无论您在家里还是在现场,都希望给到当地灾区的群众以及医护人群和救援队伍更好的帮助,希望他们早日步入正规美好的生活。

张侃:非常感谢人民网对这个事情的关注和重视,谢谢。

(责编:袁勃、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