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张侃谈芦山地震灾后心理救援【3】--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心理专家张侃谈芦山地震灾后心理救援【3】

2013年04月25日17:03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心理障碍有潜伏期

主持人:听您这么介绍,我可能有一个疑问,可能大部分人不是特别了解灾后心理干预是究竟做什么,比如您说前三个月、六个月,还有20年,那么现在过去了五天,这个阶段我们最重要的是给身边的人具体做什么工作?

张侃:最近人民政协报一个记者采访过我一次,后来我写了一个东西在微博上发了。对于灾后心理援助我们要从几个层次看这个问题,为什么说受了灾害做心理救援,不做不行吗,人类经过几千万年了没有经过心理救援也没有灭亡。应该说灾后进行心理救援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必须产生的人类事件的活动,正规的来看,国际上上个世纪比较晚的时候逐步走向正规,首先在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也包括我们国家的台湾地区。在我们国家以前对于重大的灾害,比如说着火,新疆一次着火死了很多孩子,心理专家进行了前方的支持,还有一些事故进行了心理支持,比如说北大登山队队员登山途中失踪,后来心理专家进行心理支持。但是大规模比较正式的,全世界关注来做,那是从汶川大地震以后,这体现了我们国家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第二个从世界来看,需要做哪些呢?因为心理援助,这个英文叫做心理干预,也有叫心理介入,台湾叫心理介入。但是我们更加愿意用心理支持或者心理救援、心理抚慰,这个是我们文化比较愿意接受的语言,其实意思都是一样,就是他自己心理支持不住了别人帮帮忙。他并不是简单的说有些人要发精神病了,我们给他看病,那当然有,因为重大灾害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一定百分比的人会发生我们叫创伤后应急障碍,美军就有典型的例子,美军最近几年发动的战争,人员的伤亡是比较少的,但是他们在战后因为应急状态导致的伤和死,比战争死的还要多,所以发达国家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他们是打仗造成的。全世界都有很多的统计,我们也做了,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特点,这个在国际上都被广泛的接受了,我们新的研究的贡献,有时间还可以跟大家进行汇报。这是一部分人,但是这部分人的发病或者叫产生心理障碍,一般来说都要经过一两个月,甚至三四个月才能发生。

主持人:也有潜伏期。

张侃:有这个时期,但是也有极个别人的发生的很快,这是应急障碍,马上不能动了的也有,这是少数。多数是比较平复下来以后一段时间。

主持人:大部分是什么样的状况?

张侃:症状有几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叫回闪,就是脑子里不断的过灾害的情况,然后焦虑,不能适应生活,他有三个典型的特征,产生抑郁症,严重的会产生自杀和伤人,抑郁的压制下来不就算了,抑郁他可能压制自己也可能打别人。但是国际上对这个看法不太全面,这叫三因素模型,在国际上是占主流的,也有新的观点叫四维度的模型,又增加了一个叫失眠,我们国家研究以后是在西方国家第一次验证了模型。这只是一部分人,但是心理的援助和心理的支持,覆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的目标和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幸福生活,为了社会安定,但是针对的目标人群不一样,比如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听听可能就明白了,首先我们对从事救灾的人要进行心理支持,我们汶川大地震以后,我们有些媒体的朋友在灾区以后看到那么惨烈的情况,回来以后不能工作,有关的领导都请我们专家去对他们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我们有的战士,都是年轻人,见了那么多惨烈的场景,特别是汶川那次,他一天背很多的尸体。

主持人:还有很多小孩。

张侃:不能小瞧他,因为我们媒体也是遵循人道主义的原则和人性化的原则,把一些很残酷的场面没有在媒体暴露,现场跟我们在北京看的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从事救灾的人,他们里面有一部分人也会有心理上的不适应,所以对他们进行心理支持。在发达国家都是出发之前,我们要出发之后才能跟上,或者他感觉有需要了我们跟上。因为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就没有问题。我们在全国进行大规模心理健康研究,发现中国人有15%左右心理非常厉害,你怎么折腾他他也能顶得住,但是只有15%。有70%的人都是好的,但是你不要折腾他,你折腾他可能就不行了,当然我们这不是折腾,是工作需要。那么这些人其中一部分需要心理支持,这是救灾队伍。

第二,一些被救的人,倒下来整个身体被压住,只有一口气,我们把他往外挖,这不是挖一件东西,是肉体,只能慢慢挖,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本人在心理上能不能坚持得住,这是需要心理支持,这当然不一定需要心理学家,甚至不需要志愿者,至少我们抢救的人要懂得进行辅导,告诉他一些情况,进展如何,以后恢复的机会怎么样,等等,这都非常重要。第三我们有一些重伤员,跟家庭分开了,孤独的躺在帐篷里面或者医院里面需要陪伴,那不一定是专业的人,志愿者都很需要。

主持人:跟他聊天。

张侃:他愿意聊天就聊天,不愿意聊天就在那待着,他说你走吧,你就离开,有的人愿意哭诉,有的人不愿意说话,那你可以问他有什么需要,你要告诉他你现在很安全,现在已经到医院了,你的伤专家已经处置了,生命没有问题了,不能乱讲,你说以后就跟好人一样,那以后不好怎么办。

第三个我们普通的群众,虽然他们没有死亡,甚至没有受伤,因为多数人没有死亡和受伤,但是家没了,他马上没有饭吃没有觉睡,大家你试试看,你能够平静吗?你一个人还好,几百人几千人在一起能平静吗?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配合当地有关领导或者当地社会组织,对这些人进行心理抚慰,上他们明白我们能够团结起来战胜灾害,未来是什么状态。当然可以不需要心理学家,懂的人做这个事儿也行,再有就是领导干部。

这种跟看病没有什么关系,绝大部分人未来不会有后遗症,但是发病有,因为统计数据不一样,国际上的调查是10—60%,针对不同的人群,这个数字,我们国家发生率是40—80%。

主持人:高一点。

张侃:要高一些,这跟我们民族的特点和我们社会所处的状态,以及整个社会体系的状态,差别是很大的,比如有的发达国家,他们没有我们万众一心来救,但是他们用保险的办法,比如房子毁了保险公司再盖一个,只要命在。那么中国有中国的特点。那么后续的这部分人,特别是包括青少年、妇孺、老师和脆弱人群,长期的心理支持可以减少PD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的发生,或者在他比较早期得到我们比较正确的、科学的处理和治疗。所以灾后的心理支持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也能看到,有些人很激动,跑过去了过了几天就走了,所以很多专家提出来,你宁可不去。但是人都热血沸腾,不可能没有这种人,总会有的,我们也不能责怪他们。

张侃:那20年有谁愿意?那只能由我们,科学院专业的队伍,院党组给我们很大支持,说你们就干吧,那我们可以过去。另外我们发现长期支持过程当中,对当地的有关人员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非常重要,当地的中、青、妇这些人,是从事基层心理援助的最佳候选人,因为当地他们最了解情况,他们热爱家乡,他们又不想到别的地方去,而且他们的职责所在,他们亲眼看到,他们愿意多学一些知识做这些工作,这是我们汶川大地震以后经过五年摸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进行大规模人群心理援助的模式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板块,就是对当地人群的培训,我们培训了40多万人次,他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责编:袁勃、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