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张侃谈芦山地震灾后心理救援【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心理专家张侃谈芦山地震灾后心理救援【2】

2013年04月25日17:03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芦山地震心理援助比汶川反应更快

主持人:中科院相关专家第一时间奔赴了现场,他们传回来的消息,这次的芦山地震,与前两次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张侃:从伤亡情况来看主要和汶川大地震相比,因为其他的地震是地区比较特别,或者人群比较特别,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当然也都有伤亡,但是受灾的面积和程度,相比之下我们这次是只能和汶川大地震相比,当然汶川比这严重,首先地震强度就要大很多,汶川统计波及人群两千万,需要心理支持的三百到五百万,需要长期跟踪心理支持的人两百万。这次根据国家公布的情况来看,失去生命的人200左右,比汶川差了很多,没有那么厉害,受灾总的人数现在说有一百多万,显然没有达到一千万。这是客观来看。

但是从主观来看,我们这次的整个救灾的行动,包括我们心理学,似乎各个方面比汶川那次显得整个水平高很多,反应更快,而且更加的准确,那些比较盲目的事情大大的减少,因为这种突发的情况你说盲目的事情一点没有不可能,这不是绣花,也不是在家里做功课,这么大规模的行动肯定有盲目的事情,但是大大减少。甚至严格的讲,我们人民子弟兵牺牲的人数大大的减少,这说明指挥、调动、协调都有大大的提高。我们研究所,汶川大地震是5.12,发生地震的当天晚上,我当时是心理研究所所长,我找我们的专家找不到,后来我给中央写了八条建议的报告,按道理应该让更专业的专家来写,但是没有办法,着急。这次不一样,这次我们建立了对于重大灾害心理援助的应急预案,谁是什么角色,谁干什么事儿都有,心理研究所所长是领导组的组长。地震是8点零2分发生的,9点心理研究所启动应急预案,所有人都要到位开始工作,下午就是所长和书记召开有关人员全体的紧急动员会,就更加的有条不紊,包括经费的使用,虽然研究所并没有那么多的资金,但是我们常备的有50万应急启动经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救援行动就有条不紊,比上次好很多。

主持人:这样也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您觉得这次咱们与以前相比有没有哪些新的不一样的情况?

张侃:当然有,因为这次人民群众普遍的经过了汶川大地震以后,第一他们显得更加的镇静。第二都觉得需要心理的支持。

主持人:自己主动去寻找?

张侃:主动寻找,因为我们也按照时间的节奏,因为我们中科院在成都有分院,我们到他那报道,他们对省里报道,然后我们队伍逐步往前前进。我们是这样的,20号发生了地震,21号早晨,因为我们在灾区,在汶川地震以后,我们就要准备在灾区做20年的心理支持。

主持人:20年?

张侃:20年,很多人不理解,说你们怎么搞这么长时间?因为根据科学规律必须进行20年,有的同志可能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的看法。地震是一个破坏,破坏了很多的东西,首先是物质财产的破坏,这个很快就能恢复,我们国家在全世界别人都没法比,日本到震了以后到现在看还是那样,我们国家很快就建起来了,盖楼、修路,这个我们很厉害的。第二就是人身体的恢复,已经失去生命的当然我们只能悲哀了。没有失去生命的,就算胳膊断了,那一年有长好了,小伤的话几个月就长好了,它还有无形的社会组织的破坏,我们本来一些朋友,我们左右的邻居,这都是一种社会组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个破坏了要需要重新建立,这个建立花的时间需要好几年。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搬到新的城市,在这个城市感觉到如果和原来城市差不多,没有好几年肯定不行。包括人之间建立互相联络的过程。再有就是无形当中我们心理的损伤,这个损伤严格的讲一辈子是不会恢复了。

主持人:就会留下阴影。

张侃:对,比较关键期是三个月、六个月、一年,第二年再到同样的时候,这样延续下去20年,根据国际上研究的结果,和我们对唐山地震中国心理学界研究的结果,20年以后仍然有明显的反应,所以我们不敢说用更长的时间,至少20年是完全必须的。我们已经连续工作了五年,这五年都很忙,这样我们也有好处,我们前方就有工作站了,每个工作站少的有五六个人,多有十多个人,常住,实际的存在。因为20号启动,21号立即和前方取得联系,德阳那边还是有点影响的。然后我们从北川站派出两位有经验的同志,21号到达现在的灾区。22号我们所又派两位资深专家,当天到成都分院集合,也到达灾区,就是一步一步的往前方推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当地的学校、当地的基层干部,强烈的要求我们尽快对他们所管辖地区的群众展开心理支持、心理辅导,这个跟上一次是很大的区别。上一次是大家不太知道怎么回事,这次显然就感觉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到前方去的人很忙,所里已经准备了后备队伍,马上陆陆续续往前带,这个差别是很大的。

(责编:袁勃、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