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查:直击中小学教辅乱象--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一线调查:直击中小学教辅乱象

“新政”出台后,教辅书市场乱象得到一定程度整治:一批低水平教辅企业退出市场,学校乱收费得到遏制。教辅书乱象,出版行业“严打”必不可少,但铲除应试教育的土壤,把孩子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才属治本之策。
2013年04月18日08: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教辅“输”  蒋跃新作(新华社发)

  核心阅读

  选教辅,家长挑花了眼;做教辅,学生累弯了腰;卖教辅,商家赚得盆满钵满……有业内人士估计,我国教辅书市场规模约为400亿元,为整个出版行业带来了60%的利润。如此大的一块“肥肉”,自然引来争抢者无数,层层加价、粗制滥造、盗版侵权、区域垄断等乱象频发……我国教辅市场正处于大浪淘沙、重新洗牌的新阶段,亟待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记者对诸多乱象进行了调查。

  新闻背景

  教育部于4月1日起启动“减负万里行”活动,通过自查、抽查等形式对不规范办学予以曝光、问责和处理。据介绍,此次集中督查活动将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入学、校外培训、考评体系等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学校将“奥数”与入学挂钩、校外培训机构上新课、赶进度等行为都将作为重点督查内容。

  今年春季学期,全国中小学陆续开学后,各地学校出台一系列措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北京市在中小学课时、家庭作业、考试等方面均有具体减负标准,并取消了小学期中考试;厦门出台的新规,减少考试次数、取消早读,增加自主活动、休息、体育运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青岛各中小学新学期全面实行“课程、课时、作业、考试和节假日安排”网上五公开活动,接受学生、家长的监督……

  伴随着学校内部减负如火如荼,让孩子减少课外教辅书,也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1.高定价低折扣 为赚钱“两头堵”

  39元的教辅书,最低7元就能拿到

  几乎每个学生都离不开教辅。初三学生小刘的书包里,就装着《5年中考3年模拟》等5本教辅书。其中,老师推荐购买的教辅书,可享受九折优惠。小刘那本标价39元的书,实际花了35.1元。

  那么,这本教辅书,成本究竟是多少呢?

  记者首先来到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在这里,教辅书正卖得如火如荼,书架前挤满了家长和学生,有人手持老师开出的书单,按图索骥。书店给出的折扣不大,如持有会员卡,可享受九折到九五折优惠。

  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图书批发交易市场。在这里,有不少自称“出版社代理”的书店。同样的书籍,单买可打八折,批发40本以上,最多能到六五折。

  然而,与“零敲碎打”的批发“小巫”相比,成规模批发的教辅基地就是“大巫”了。在河北一家教辅书批发网站上,记者发现,各类教辅书几乎都能四折“拿货”,最低一八折。如果照此折扣,那本39元的教辅书,最低7元就能拿到!

  如此便宜的价格,能是正版吗?带着疑问,记者致电该企业,业务员表示,“是从出版社直接拿的,所以便宜。书全部为正版,还可以开具正版书证明”。

  “这是行业内惯常的高定价、低折扣现象。”某著名教辅企业副总孙明(化名)向记者解释道,现在的教辅书行业惯用“两头堵”,即高定价、低折扣,给教辅书的每个流通环节留出层层加价的空间,让每个环节获利,“不然就没钱赚了”。他举例说,一本5元成本的书,可能标到30元,即使两折出货,还能有钱赚。“不论哪个环节的利润,最终买单的是学生。”孙明告诉记者。

  2.粗制造多盗版 维护版权有些难

  盯准几所名校,将编好的教辅拿给老师“斧正”

  在教辅书编写行业,“一个小编辑、三天一本书”的传言并非虚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一些小企业来说,如果真的请名师编写教辅书,光原创成本就拼不起。

  对出版商而言,一本标着“名校”、“特级教师”的教辅书,如果几元钱出货,刨去约50%的纸张成本,再刨去打字、校对等人工费,用于策划、编写教材的费用还有多少?于是,侵权盗版成为一些不法企业的不二选择。

  据了解,目前教辅书的侵权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公开盗版”,不法书商利用现代扫描技术,直接盗版印刷,然后打着正版的名义,以极低的价格流入市场;二是“隐秘盗版”,这本书抄几章、那本书抄几页,就拼成自己的书,可谓“天下教辅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三是“终极盗版”,有些学校将购买的教辅书隐去原著名字,用自己的厂子印刷,以校内资料的名义发放。

  另外,还有比较离奇的盗版方式,一些不法书商,不仅盗别人,还“盗”自己。有的企业将去年的书稍微调整一下,换掉部分时效性强的字眼,印上今年的时间,就成了新书;更有甚者,把去年的积压书撕掉封皮,换一个“新装”就招摇上市。

  “名师”是教辅书的最好噱头,但“名师”又没有那么多的精力编书,于是,精明的出版商想出了妙招:“盯准几所名校,将自己编好的教辅拿给老师‘修改斧正’,然后署上他们的大名。这样老师们既可以在评职称中有资本,也能赚取一笔不菲的‘劳务费’。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这样的钱是干净的,与‘贿赂’无关。”

  打击盗版任重道远。但说起维护版权,孙明一脸无奈。“我们明知哪家教辅企业抄我们的,但维权也非常难。”他说,“这些不法企业也是和出版社合作、走正规手续,只要把引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我们就很难维权。”

  侵权盗版导致恶性竞争。孙明说:“现在有些书极其微利。出版商不再靠拼质量、拼品牌来占领市场,而是拼价格、拼折扣,甚至拼贿赂。这不仅危及学生,最终包括出版商在内的所有人都会受伤害。”

  3.乐洗牌忧垄断 民营企业受挤压

  教辅书行业“新政”,从公关市场变成公关政府

  为整治教辅材料市场上出现的问题,2012年初,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被民间称为教辅书行业的“新政”。

  “新政”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以省为单位,对中小学教辅材料进行评议,择优选出若干套进行公告,并推荐给本地区学校供学生选用。这一规定的出台,既把不合法的、质量差的教辅材料堵在校门之外,也为学生自愿购买教辅材料提供了必要的专业指导和服务。

  “新政”出台后,教辅书市场乱象得到一定程度整治:一批低水平教辅企业退出市场,学校乱收费得到遏制。采访中,记者用大学生的名义,应征某教辅企业代理,该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现在北京的风声很紧,已经很难把书销进学校里。”

  然而,“新政”出台后,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也随之产生。

  教辅授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营企业空间受到挤压。有数据显示,从实行“新政”的省份来看,在出版环节,60%到90%的原民营出版商被挤了出去;在发行环节,几乎把100%的原民营发行商挤了出去。孙明说:“‘新政’颁布以来,我们企业同期销售额下降20%多。这还算是较低的,一些小型民营企业的处境更困难。”

  相较于势力强大的国有出版集团,民营公司在通过教材出版社申报教辅书评议时,明显处于劣势,而进不了某省的教辅目录,就意味着整个省份的“疆域”尽失。而即使进了目录,也可能没有市场。以孙明所在的公司为例,去年进入某省目录,但没有一个地市选用他们的教辅。地方保护主义让民营公司步履维艰。

  “以前打价格战,我们还能真刀真枪上阵竞争,但现在是和垄断抗衡,我们想竞争也无能为力。”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权力寻租也让一些业内人士感到担忧。“过去发行靠自由竞争,现在靠进入目录,从公关市场变成公关政府。”一位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说。

  有专家指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政策调控,教辅书乱象得到有效治理,但政策调控下的垄断却有抬头之势。下一步,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该政府管的交给政府,该市场化的还给市场,实现国有民营同等待遇,各类企业有序竞争、优胜劣汰。唯有如此,教辅书才能走上真正的健康之路。

  记者手记

  痛砍“摇钱树”

  粗制滥造、盗版侵权、过多过滥……教辅书之乱,令人瞠目结舌。乱象挡不住学生奋笔疾书的苦读,挡不住家长寻寻觅觅的脚步,挡不住学校采购教辅的惯性,更挡不住一拨又一拨书商编售教辅的热情。

  有业内人士透露,全国几百家出版商,几乎家家热衷做教辅——操作起来最简单、利润最丰厚、需求最刚性,加上家长“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望子成龙心态助推,教辅书便成为出版行业的“摇钱树”。

  这棵“摇钱树”,盘踞着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从书商、出版社、代理商到学校以至个别教育部门,有的“吃肉”,有的“喝汤”,人人分得一杯羹。既催生了教辅行业的繁荣,也孳生了形形色色乱象,而不管“吃肉”还是“喝汤”,最终买单的都是学生和家长。

  这棵“摇钱树”,植根于应试教育的土壤。试想,如果不再以分数论英雄,孩子们还用挑灯苦读做教辅吗?如果学校和社会在选拔人才时更加注重能力而不是分数,在题海战术中赚得盆满钵满的教辅书还有市场吗?

  教辅书乱象,出版行业“严打”必不可少,但铲除应试教育的土壤,把孩子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才属治本之策。(张 烁)

(责编:郝孟佳、熊旭)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