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2025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研讨会27日在湖北武汉举行。本次研讨会以“数智未来 新质成长”为主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全国高校、行业学会的专家学者、业界代表现场研讨,共话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就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吴爱华视频致辞。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秘书长熊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副秘书长、《中国高教研究》主编王小梅,人民网编委会委员张玉珂出席研讨并致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通过视频发言。

当天同期举行“就业育人单元:高等教育与高质量就业路径探索”“新质成长单元:职业筑基与数智人才培养促就业”两场圆桌研讨活动。

嘉宾观点
张丽宾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
就业创业研究室教授

青年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要顺应时代之变,抓住政策的机遇,高校毕业生一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就业出路。

周成刚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

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的意识是当代青年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年在未来竞争中的发展高度。新东方努力构建助力青年全方位发展的平台,积极推动前沿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打造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教育新模式。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圆桌研讨
聚力高校人才建设 促进高质量就业发展
聚力高校人才建设 促进高质量就业发展
  • 主持人:周成刚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

  • 嘉 宾: 李志民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
  • 嘉 宾: 丁红星 华南农业大学 党委副书记
  • 嘉 宾: 孟  昊 天津财经大学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嘉 宾: 闫建敏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 嘉 宾: 吴堂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就业指导处处长
李志民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
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

我们的高等教育始终面对着社会深刻的变革。当前,人类文明正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迈上新的台阶。在此过程中,大学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一个重要命题。这其中核心便是观念转变的问题。

丁红星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有前瞻性,培养人才理念也要不断优化。高校让学生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还要注重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要从引领社会、引领科技、引领产业的角度去设置专业,去培养人才。

孟昊 天津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对于高校来说,就业话题实际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当前知识迅速更新迭代背景下,应该把传统的“职业观”变成培养“事业观”,培养学生的自适应能力和职业韧性,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素养教育有机融合。

闫建敏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规律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人才培养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求,一要进行学科专业优化调整,设立新兴学科专业。二要在学科专业方面转型升级,探索交叉融合学科专业。三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吴堂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就业指导处处长

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社会要更多地开发不容易被替代的就业岗位。高校要更多发挥在科技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为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就能有好的就业基础。

高等教育与高质量就业路径探索
  • 【数智时代下的多元化高质量人才培养】
  • 嘉宾聚焦推进教学与学习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评价体系的革新,促进育人质量提升等展开讨论。

  • 【新时代青年职业发展的‘破’与‘立’】
  • 嘉宾围绕新时代青年职业发展深入交流、出谋划策。

  • 【启动仪式】
  • 现场启动了“职引未来”就业提升行动。
朱政 新东方前途出国就业力中心总监

由于中外高校毕业时间差异导致的“信息差”,许多留学生容易错过国内秋招、春招等关键求职窗口期。新东方前途出国打造全流程就业服务体系,涵盖职业规划指导、学业技能提升、实习实训对接、求职冲刺辅导等服务,旨在帮助学生消除信息壁垒,提升就业能力。

乔建宾 中国青年报社经管会委员、运营总监

中国青年报社始终秉承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宗旨,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青年学子拓宽就业渠道,走上工作岗位。未来,期待与政府、高校、企业携手,实现资源充分共享,形成强大社会合力,全面推进青年高质量就业。

江佳伟 共青团武汉市委副书记

武汉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与完备的产业体系,为青年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当前武汉正全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逐步构建起青年创业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诚邀青年来武汉深耕,同享机遇,共创未来。

李潮欣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助理

武汉理工大学始终践行育人使命,持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希望未来能够联合各方开展青年就业帮扶行动,完善全周期服务体系,推动青年学生学业、就业、创业协同发展,为党和国家培育担当重任的人才。

职业筑基与数智人才培养促就业
  • 【推动产教融合与高校就业体系的创新与优化】
  • 嘉宾围绕推进产教融合经验、探索“AI +专业”建设成果等话题展开探讨。

  • 【次时代职业教育学生培养与就业能力提升】
  • 嘉宾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畅通职业院校学生成长通道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 【签约仪式】
  • 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与20余所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探索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生态。
李琳 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
考研项目总监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国家对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人才需求显著增加,考研命题更加注重能力考核。新东方已连续11年发布《量化考研:考研年度报告》,希望为不同背景的考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备考方案,助力考生适应新时代的考研挑战。

汪维纲 智联招聘 副总裁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增长迅猛,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向了新高度。在此背景下,企业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用工模式也随之改变。各方需齐心协力,帮助大学生提升应对新挑战的能力,同时大学生也应主动顺应时代趋势,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于飞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主任助理

从《中国职业高等院校竞争力白皮书》分析情况来看,专升本已成为职业高校学生的重要选择,其中学前教育、计算机、会计等专业保持较高热度。通过特殊维度的分析,可以发现职业高校校友创业企业会为母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表现出更高的就业包容度。

张同进 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
专升本项目总监

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迎来政策机遇,当前技能人才缺口大,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也日益明确。作为教育和培训服务的提供者,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顺应产业需求,联合高职院校为人才培养提供专业的需求预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升学需求,并为其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