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共同開展的“有效的學前教育項目”研究成果表明,接受高質量早期教育的兒童,能夠獲得更好的中等教育考試分數,而且工作后,他們的收入也更高——
■謝春風
近日,英國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由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共同開展的“有效的學前教育項目”(EPPSE)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政府投資早期教育將事半功倍,高質量的早期教育能得到很高的教育和經濟回報,接受良好早期教育的英國學生中等教育畢業成績普遍更好,參加工作后工資更高。
英國專家對3100名兒童早期教育影響力的跟蹤研究始於1997年,已持續17年時間。2011年筆者在牛津大學學習時第一次接觸該項目,對其成果有初步了解,而近日公布的“有效的學前教育項目”研究結果更清晰地表明早期教育的深刻影響力,在兒童十一二歲時得到明顯體現,在他們16歲甚至工作后,體現得更為顯著。
兒童十一二歲之前,家庭的教育影響力居第一,之后,社區和學校的影響力明顯增加。隨著孩子年齡的進一步增加,多種社會不利因素的影響更加明顯。在這些不利影響因素中,母親教育程度差排第一位,父親教育程度差、社會地位低排第二位,家庭子女太多(超過3個)排第三位,母語非英語(漢語除外)的家庭因素排第四位,父母健康狀況不良排第五位,兒童出生時體重太輕排第六位。
早期教育質量對十一二歲兒童認知(閱讀、寫作和算術)和社會情感(獨立、專注和自律)發展均產生明顯影響,其中,對認知領域的影響大於對社會情感領域的影響。16歲時,這種教育影響力更為顯著。早期教育對六年級兒童的英語和數學成績影響力明顯,而對數學學習的影響大於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接受高質量早期教育的孩子,能夠獲得更好的中等教育考試分數,而且工作后,他們的收入也更高。
“本項目致力於兒童早期教育長遠價值的研究,在歐洲具有開創意義。研究結論非常明確,良好的早期教育必定事半功倍。高質量早期教育是政府對孩子人生幸福和國家光明未來的投資,必定會贏得高回報。”項目專家、牛津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凱西·希爾瓦女士如此指出。
項目專家、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伊拉姆·西拉杰也強調,“這個項目清晰勾勒了家庭背景、早期教育、學校及社會等因素,對16歲學生成長狀態及未來發展交互影響痕跡的路線圖。我們發現,在孩子12歲時,這種教育影響力已體現在其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高質量的早期教育等於更高的經濟回報和社會回報,預計他們比未接受高質量早期教育的孩子至少多掙2.7英鎊。”
“有效的學前教育項目”研究成果,對英國政府教育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該項目實施17年以來,英國各屆政府的教育決策,明顯出現向學前教育階段傾斜的趨勢,政府對早期教育的投資增加了5倍以上。英國早期教育大大加強,教育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截至2014年9月,英國政府共投資建設了23551個托兒所和學前機構,為所有3歲和4歲兒童提供每周15小時的免費養育,而2歲兒童享受15小時免費早期養育的貧困家庭百分比已增長了一倍,達到40%。從2015年起,養育小孩的工薪家庭將享受每個孩子每年2000英鎊的免稅待遇。英國教育質量監督局還加強了對所有政府投資的托兒所和學前機構的質量督導,對約17%(4000個)的教育質量有問題的托兒所和學前機構,提出了明確的整改要求。
英國“有效的學前教育項目”研究成果值得我們關注和借鑒。我國有重視家庭教育的良好傳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對眾多家長和孩子產生了深刻影響。英國“有效的學前教育項目”研究表明,早期教育質量的確對孩子未來各方面發展及社會表現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然而,我們對早期教育質量的含義存在著認識和實踐上的誤區。不少家長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自身文化素養和家庭教育氛圍的改善,盲目把孩子教育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名幼兒園和名學校身上,並不惜代價,從而導致了教育的扭曲,錯失了孩子早期教育發展的寶貴機遇。同時,一些政府部門忽視了早期教育的公益性和基礎性,導致早教機構短缺嚴重,幼兒園水平差異懸殊,幼兒園收費過高,家庭教育負擔沉重。
當然,學校教育很重要,但家庭教育更為關鍵,特別是父母的文化素養往往居主導作用。同時,各級政府應提高認識水平,增強教育決策的倫理自主性,加大對早期教育的公共投資,盡快解決我國早期教育機構嚴重短缺的問題,恢復早期教育機構的公益性和基礎性功能。畢竟,政府對早期教育的投資,是智慧的、有遠見的和高回報的投資,而孩子的成長有關鍵期,一旦錯過,悔之晚矣。(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倫敦大學教育學院訪問學者)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