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教授
在中國美術學院2014年的開學典禮上,新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本《千字文》的字帖、兩支毛筆、一瓶墨汁、一刀紙。許江院長希望同學們能在摹寫千字文的過程中,放懷千古,遙會賢人,深刻體會“讀書養心”的精神血統。圖為學生代表在朗誦《千字文》。 申博 攝
藝術教育關系到一個民族藝術的三層“皮”。我們要全民重視藝術教育,因為藝術教育不是一個科目,藝術教育關乎心靈,是人的基本素質。
■本報記者 唐景莉
2014年10月15號,中央文藝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並發表重要講話。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教授受邀出席中央文藝工作座談會,並做了題為“關注視覺中國,弘揚核心價值,鑄造中國形象”的發言。本報特對許江院長進行專訪,請他談談參加中央文藝座談會的體會,以及鑄造中國形象與中國高校的使命。
藝術教育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素質的最重要指標
問:許院長,您好!教育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都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兩者共同之處是著眼於人類靈魂的培育和塑造。您又有這樣的雙重身份,您能否談談您對此的理解?
答:參加習總書記主持的中央文藝座談會感觸很多,記憶深刻。我們以前講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次習總書記又強調文藝工作者也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天地立心”,這個“心”是什麼?我理解就是核心價值﹔“為生民立命”,就是要讓核心價值被年輕一代認同,認同做他們的命運﹔“為往聖繼絕學”,“絕學”是我們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文明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是繼往開來的,要把我們千年來的藝術傳統之根繼承下來。所以,“為生民立命”講的是教育,“為往聖繼絕學”講的是藝術傳承。
我們說教育是靈魂工程師,文藝也是靈魂工程師,因此藝術教育是兩類工程師交匯的一個神聖職業。我認為藝術教育在所有教育中尤為重要,尤為特殊。這個特殊我們在很多方面可以感受到,它最重要的特殊是全民的學習,你不論是什麼專業,不論是干什麼的,你如果能夠接受一些藝術的教育,有一定的藝術鑒賞力,甚至你能夠寫一些字,唱一些歌,寫一些詩詞,你的人生將會因此而多彩,你的心靈將會因此而溫潤。我們有時候走到一些地方,感受到這個地方濃濃的文化氣息,我們就從心裡向他們表示一種敬意。所以,藝術教育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素質的最重要指標。藝術教育是沒有邊界的,它是針對所有人的,是全民的教育。
第二,它是一個終身的教育。今天的小孩,父母辛辛苦苦送他學鋼琴、學毛筆字,是不是將來孩子一定要當音樂家、美術家呢?不一定。但這種學習對他的人生是大有好處。藝術的教育不是知識的教育,它是一種心靈的教育。孩子學鋼琴、書法、美術,培養的是心靈。一個人到老了已經七八十歲了,還要學藝術,所以它是一種終身教育,歸根到底是一種心靈教育。我個人覺得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對於藝術教育要高度重視。
藝術教育有三層“皮”。第一層“皮”,即藝術是一種獨特的創作、獨特的創造,每個民族、時代都有它獨特的藝術,我們的中國畫、書法、戲曲、歌唱、建筑、器具、衣食住行賞玩,都是中國獨特的藝術,這是一張可見的“皮”,藝術教育關系到這張可見“皮”的創造。第二層“皮”,在可見的藝術后面,是一種情感,是更深一層的東西。我們通過這個民族的歌唱、繪畫等不僅看到民族的歷史,而且看到它的情感特點。中國人的情感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含蓄而有韻味,所以中國藝術往往一唱三嘆,一波三折。這是一層可感的“皮”。我們如果掌握了一門藝術,我們的心靈就有所依托,我們的情感可能就更加高尚和風雅。第三層“皮”,又在情感的后面,是一個民族獨特的智性方式。這是一層可思的“皮”。我們有著名的中國畫、書法,在中國畫、書法后面有中國人獨特的情感特征,含蓄而詩意,在這后面其實是中國人獨特的智性方式,或者說一種獨特的知覺方式。這個講起來有點玄,但十分之重要。
因此,藝術教育關系到一個民族藝術的三層“皮”。我們要全民重視藝術教育,因為藝術教育不是一個科目,藝術教育關乎心靈,是人的基本素質。
精英性、學術性、民主性使高校成為藝術創作國家隊的主力軍
問:聽了您的闡述我很受啟發,也對藝術教育有了新的認識。藝術教育確實不只是科目,更是心靈的教育。在出席中央文藝工作座談會的72位代表中,您是唯一代表高校的領導做典型發言的。您的發言在高校引起了很大反響。我們知道,國徽、國旗、人民英雄紀念碑這些代表國家形象的美術工程,創作主力主要是高校。我們應該如何向前輩學習?
答:中國高等教育界有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就是聚集精英。以美術為例,西方很多國家最好的美術精英不在高校,但中國最好的大師大部分都在高校。所以就出現你剛才講的高校是藝術創作國家隊裡的主力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我想,首先是高校的精英性。以中國美術學院為例,它的前身是1928年由蔡元培創建的國立藝術院,到現在86年了,一代代人才層出不窮,諸多名家都在學校工作過或者是由學校培養出來的,像林風眠、潘天壽、黃賓虹都是學校的教師,吳冠中、趙無極、李可染這些大師是學校培養的。所以,它歷史性地聚集了諸多精英,形成了一個高峰,這個高峰在一個民族創造當中特別重要。而且這個高峰對自己是有要求的,它營造了一種風氣,自我完善,自我實現。我們今天有人可能會說生活沒有給予我們很好的條件,但在這些院校就有一種風氣,你身在其中就會對自己有要求,不允許自己碌碌無為,成為一個庸眾,不滿足於一年發表多少論文,而是有更高的要求實現自己。這種高校精英的自我實現能力是高校的靈魂,是高校鑄造高峰的主要力量。所以很多框框、指標數量化對他們來說是無稽之談。我們今天可以証明,真正優秀的東西不是可以靠數字衡量出來的。這點十分重要。
第二,學術性。高校是多學科在一起,文理科在一起,古今中外在一起,所以有多元交叉。加之又有很好的獨立思考精神。這種獨立精神與多元環境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性,這個學術性和我們現在媒體炒作的明星效應完全無關,是很嚴肅的、面對歷史的、也是面對靈魂的學術性,可以說是一種庄重的使命。
第三,民主性。高校知識分子需要獨立思考,他們有一種傳統的文人意志,任何問題大家保持獨立思考,但是對真正優秀的有深度的見解他們是信服的。所以在高校,一個人官多大,用體制化的標准衡量是沒用的,你的學科成就怎樣人家就會給你怎樣的尊敬。這樣一種源自於原生態基層,跟每個人的努力使命相關聯的這樣一種價值判斷、人際關系,我們稱之為高校的民主性。
所以,精英性、學術性、民主性造就了高校會成為國家隊的主力軍。顯然,今天高校如何繼承我們的傳統,弘揚我們的精英性,堅守我們的學術性,能夠不斷地利用我們可能的民族性來不斷塑造高峰,塑造這個時代新的創作高峰,這是我們的使命。就像習總書記說的有高原缺高峰,我們學校潘天壽先生當年就是強調高峰,反對削峰填谷。
實現每一個中國人都能詩意地棲息在中國大地上的夢想
問:前段時間中央電視台播出《舌尖上的中國》,您也談到了,在我們身邊和心裡有一個更偉大的視覺上的中國等待著我們開發和傳播。能否描繪一下您心目中的視覺中國藍圖?在藍圖的實現過程中,教育要承載什麼樣的任務和使命?
答:“視覺中國”是我們學校響應教育部提出來的協同創新工程的一個項目名稱,但它的內涵是很大的。的確,在我們的生活中、心中有一個非常廣闊的中華民族的視覺藝術傳統。這個視覺藝術傳統在今天我們的價值觀建設中,在對外藝術的交流和傳播中,在我們國家形象的塑造中,還沒有完全發揮出它的能量。在今天談視覺中國,我認為可以從六個方面著手,就是學習經典、培養禮儀、活化傳統、重視節慶、營造家居、重建鄉土。這六個方面如果做好了,將大大超過我們今天講的美術創作的范疇,會為我們建構一個詩意的棲居的環境,也會對我們內心有一個很好的調整,這是藝術教育真正的使命,這是視覺中國真正的使命,也是像中國美院這樣的高校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視覺中國作為強強合作的協同創新中心,我們希望有意義的項目能夠讓更多的社會力量重視它,共同來完成它,真正為中國的文化振興、文化教育理想做出貢獻。這是我們的希望。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