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黨政重教紀實
近5年來,永州教育項目建設累計投資近45億元,建成合格學校433所,覆蓋全市80%以上的學生﹔新增城區義務教育學位4.5萬個﹔校車服務全市70%以上鄉鎮﹔建成教師周轉房近8000套。2012年,永州市在全省教育為民辦實事考評中名列第一。
■本報記者 陽錫葉 李倫娥 特約通訊員 艾志飛
湖南永州,這個位於湘粵桂三省交界、山區佔了70%的地區,近年來堅持“一把手”抓教育,正在興起新一輪的尊師重教熱潮。近日,記者深入永州市冷水灘、零陵、道縣、江華、祁陽等縣市區,感受一個山區大市“一把手”抓教育的正效應。
像抓經濟那樣抓教育
永州境內橫亙著南方五嶺中的三大山脈,一向交通不便,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在全省靠后,2013年的人均GDP在湖南14個市州中位列第12位。
然而,近年來,永州卻擠出錢投到教育上,掀起新一輪尊師重教的熱潮。近5年來,全市教育項目建設累計投資近45億元,建成合格學校433所,覆蓋全市80%以上的學生﹔新增城區義務教育學位4.5萬個﹔校車服務全市70%以上鄉鎮﹔建成教師周轉房近8000套。2012年,永州市在全省教育為民辦實事考評中名列第一,學生安全工作、綜合治理工作連續4年被省裡評了滿分。
成績的背后是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投入。早在2008年,永州就召開教育強市工作會議,對教育發展作出總體部署,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縣區也相應採取行動。
2013年3月,在常德任市長的陳文浩調任永州市委書記,他把教育作為優先戰略始終抓住不放,上任不到半年,就6次進行教育調研,被人稱作“重教書記”。
“教育是發展的基礎,經濟越落后,教育越要發展。”陳文浩說。他還和大家分析永州現狀:作為湘南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一個重要板塊和湖南對接東盟的“橋頭堡”,更需要大量人才,因而更需要教育優先發展。
永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向曙光曾經是一名教師,對教育有著非常濃厚的情結。今年一上任市長,他就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加快永州高中教育發展有關問題。他到各縣區調研,途中看到學校都會停車,了解學校的辦學條件,以及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條件怎麼樣。
在永州市教育局局長鄭山明看來,“硬杠杠”的相關政策很快出台,包括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局抓校長人事任免權、打造名師名校長工程等,其中“最硬”的一條就是要求“一把手”像抓經濟跑項目那樣抓教育,納入年度目標考核,且由教育部門牽頭。
黨政“一把手”情系教育
在永州採訪,讓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各縣市區把教育強縣(區)當作第一事業、第一責任,聚集了一批有著濃厚教育情結的黨政“一把手”。
今年3月,嚴興德從寧遠縣調任零陵任區委書記。在寧遠,他就以重教和敢於改革著稱。來到零陵半年時間,嚴興德就主持召開4次常委會研究教育工作。
零陵區教育局局長胡自力興奮地告訴記者,現在要政策就給政策、要錢就給錢。今年,全區投入5500多萬元,對城區學校進行綠化,建了神仙嶺小學等城區學校,加快富家橋鎮中等6所農村校學生宿舍和教師周轉房建設,而投資300多萬元的農村公辦幼兒園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記者驅車來到江華瑤族自治縣,走訪縣一中、沱江中學、東田逸夫小學,校長老師都談起縣委、縣政府對教育的重視。而談起縣委書記羅建華,不少老師更是直豎大拇指:“羅書記把江華教育的地位提到了一個從來沒有的歷史高度。”
江華縣教育局局長唐孝任給記者羅列了一組數字:一次性投入3億元,對城區學校進行全面擴容﹔一年內投入2020萬元,建設8所合格學校﹔每年拿出600萬元獎勵優秀教師﹔一次性投入400萬元,建立全縣教育基金會,且以后每年注入100萬元﹔為全縣66所中小學建設教師周轉房,建設面積達7.61萬平方米。
魏湘江,現任祁陽縣委書記,此前在藍山縣曾獨創職中學生學費全免的“9+3”模式。2014年調任祁陽后,他走村串戶調研教育,表達了教育強縣的決心。近5年,僅縣本級就投入15193萬元,專項用於薄弱學校改造。“把錢投入到教育上,就好比送家裡的孩子上學一樣,是一項穩妥的長期投資。”魏湘江說。
“黨委、政府堅持一把手抓教育,一級干給一級看,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推動教育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給永州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長久的發展動力。”鄭山明高興地說。
教育提到城市功能首位
“這5棵合抱的大樹,是縣林業局支持的﹔這個校標,是高速公路管理處捐資20萬元建的﹔校園裡這塊上百噸的大石頭,是國土資源局送的……”在道縣六中,校長郭創任帶著記者走了一圈校園,高興地說,雖然是一所農村初中,但是在部門助教的力度上,可一點沒比縣城差。
像道縣六中這樣的學校,在永州各縣區並不少見﹔“黨政重教、部門支教、全民興教”的喜人局面,也不僅僅體現在這裡。
道縣教育局局長陳林靜說,縣委、縣政府歷任領導都高度重視教育,每年開學,書記、縣長都會在一個星期內到學校調研慰問。從2007年開始,道縣實行縣級領導包干制,每所學校至少有一名縣級領導聯系,職責范圍包括學校建設資金、學校安全和教學質量。
東田逸夫小學是江華縣東田鎮的一所片村小,服務周圍兩個村3000多人,有學生178名、教師16名。副校長周海平談起學校的變化,滿是感慨:幾年前,簡陋的辦學條件讓老師看不到希望,村民也紛紛把學生送走。但記者看到這裡的現狀是:嶄新的教學樓、宿舍樓,干淨的廁所、整齊的圍牆,還建起了籃球場。“建校的時候,唐孝任局長來了好幾趟,村民也紛紛趕來幫忙。”周海平說。
2013年,僅農村教育,永州就投入7億元,建成合格學校62所,新建校舍50萬平方米,建成農村公辦幼兒園21所,改建幼兒園300多所,建成教師周轉房1330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邁上了新台階。同時,全市先后補充的3000多名優秀教師,85%以上優先安排在合格學校。
當前,永州各城區存在一定的“大班額”問題。鄭山明說,“怎麼建都趕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但大家“還是在千方百計新增學位”。永州把城市教育功能提到了城市功能首位,僅2013年,全市就投資1.7億元,新增城區學校學位1.65萬個。
“現在當校長輕鬆了!去年,市政府化解了學校近1億元的債務,讓我們‘輕裝上陣’。聽說市委、市政府馬上要下發意見,加快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現在大家都熱情高漲、干勁十足。”永州四中校長陳英高興地說。
□改革者說
把教育當成最大的民生
永州市委書記 陳文浩
近年來,永州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教育創新和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全市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學規模不斷擴大,各類教育全面發展,為打造品質活力永州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堅持把教育優先作為重點戰略。永州把教育當成最大的民生,將之列為全市“三項優先”發展戰略之一,做到了規劃、投入和待遇優先。創新教育管理體制、職業教育體制和義務教育體制。進一步簡政放權,擴大學校自主權。對職教資源進行了大力整合,以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為龍頭打造職教集團。在城區,優化教育布局,加快學位建設﹔在農村,廣泛開展合格學校建設。堅持把凝聚合力作為重要保障。教育工作列入對各級各部門的年度績效考核和領導干部實績卡,考核結果作為考核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黨政“一把手”的重要內容,確保教育優先各項舉措落到實處。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