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交通學院輪機專業學生在進行輪機模擬器教學。(資料圖片)
我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辦學趨同現象嚴重,大部分學校的發展已經陷入“學院升格為大學,單科性大學轉變為綜合性大學,然后向研究型大學靠攏”的簡單邏輯困境,導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態位”高度重疊,因此,亟須重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態位”,實現發展定位的轉型升級。
■本報記者 唐景莉 張興華
10月26日,“新建本科轉型學術研討會”在山東濟南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教育報和《山東高等教育》雜志社舉辦,山東交通學院承辦。如何實現轉型發展,如何打造從“新建”到“新型”的升級版?來自教育部規劃司、教育部教學評估中心以及新建本科高校部分校長代表,暢談了新認識、新探索和新建議。
與會代表認為,從“新建”走向“新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是經歷外延式轉型發展之后的更高層次轉型發展。它的發展定位更准、發展動力更強、發展空間更廣、發展質量更高。作為新建本科院校,必須開拓思路,改革創新。要明確高等學校的服務面向、供需聯結和核心競爭力,通過開放融合發展機制推動高校與行業產業和區域協同發展,通過機制創新打造轉型發展的升級版。
“轉型”勢在必行
新建本科院校“轉型”,這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升級的緊迫要求。
中國教育報刊社總編輯翟博聯系自己調研和報道的經歷,提出“高等教育發展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轉型升級,新建本科院校也需要轉型升級”。他認為,新建本科院校在推動高等教育從精英向大眾化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我們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我們更多的學子有機會上大學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何理解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翟博認為,要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大背景下,放在教育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放在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思考。當前,轉型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新時期新階段的話題,也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重要話題。教育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是緊密結合的,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發展必須充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國際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教育部規劃司周天明處長用“緊迫要求”概括了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的背景和意義。他認為,加快應用技術人才培養,這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升級的緊迫要求。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階段。經濟新常態要求我們以新的視角來看待經濟增速的變化,目前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在於基礎條件的變化所帶來的結構性的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轉換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從注重總量向注重結構轉換。
教育部教學評估中心評估處處長、中國人民大學劉振天教授從“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的關系,闡述了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的必然性。他認為,如果環境和條件變了,高等教育不隨之做出相應的改變,就無法履行其功能,自身也無法獲得發展。因此,抓住機遇主動調整和改變,積極促使轉型,幾乎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越是當代,社會變化的節奏和步伐越快,高等教育的轉型也就隨之加快。抱殘守缺隻能是死路一條。高等教育大眾化、國際化、網絡化和現代化已是大勢所趨。以不變應萬變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隻有以變應變積極應對,才能獲得生存、發展和壯大的空間。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重構學校生態位
此次學術研討會取得的另一個重要的學術成果,就是對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有了更明晰的路徑。就新建本科院校本身來說,面對經濟發展轉型的新形勢,要有科學合理的辦學定位,要有開放融合的發展策略,要有機制創新的探索氣魄。
南通大學黨委書記成長春教授結合辦學實踐探索,提出“構筑獨特的生態位,著力打造發展定位的轉型升級版”。他認為,大學作為一種有機體,其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它與周圍的環境一起構成了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每所大學都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即“遺傳”﹔每所大學也同時面對著自身發展所需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因素,即“環境”。大學在生態系統中基於自己的“遺傳”和“環境”,構筑自己獨特的生態位,明確自己在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的角色與地位。在理想的情況下,高校的生態位分布錯落有致,每個高校在自己的生態位上擁有較強的競爭力,但是我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辦學趨同現象嚴重,大部分學校的發展已經陷入“學院升格為大學,單科性大學轉變為綜合性大學,然后向研究型大學靠攏”的簡單邏輯困境,導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態位”高度重疊,造成學校之間的激烈競爭,出現一個種群驅逐另一個種群或種群之間兩敗俱傷的情況。因此,亟須重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態位”,實現發展定位的轉型升級。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當面向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結合自身的辦學傳統和優勢資源,實施差異化戰略,在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佔據自己獨特的“生態位”,擁有自己的優勢資源。如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研究型大學、高職院校發展范式之外,開辟出了“創業型大學、服務型大學、應用型大學”等多元的發展方式。建於1965年的英國沃裡克大學,面對20世紀70年代英國政府大量削減高等教育撥款,開始積極尋求轉型發展,它轉而定位於創業型大學建設。經過短短30年左右的發展,從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大學發展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大學轉型發展的典范。
山東交通學院院長鹿林教授在發言中介紹了“增強開發融合意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高校的核心競爭力”的思考和探索。他認為,市場經濟是我們時代資源配置的主旋律,高校也不能游離之外。從經濟的角度講,市場的主體都是在市場中尋找著資源的優化配置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無疑,高校也是市場的一個主體,也應該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尋找自己的市場增長點,找到自己認為優化配置的結合點,構建高校的自身價值鏈,高校培養的人才深受市場的歡迎,這個高校就會在人才培養的市場中有自己的價值。由於培養的學生在市場上受歡迎,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喜歡到這個高校受教育,反之也是一樣。這就是高校自身存在的價值。而我們所要進行高校轉型中的人才培養方式改革,實際上是人才培養價值鏈的重構。這個重構就是要打破由原來歷史形成的學科專業結構和資源配置方式,由過多的關注內部資源轉化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高校的核心競爭力。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陳學彬教授提出“轉型發展,要搞好頂層設計,加強機制創新”。他介紹了近年來學校的探索和做法:一是要扎實開展“建設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的教育思想大討論,堅持“立足泉州、面向福建,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裝備制造業、信息產業和相關行業”的服務面向定位,以及建設以工科為主,以先進制造技術、電子信息技術、軟件技術為特色的開放型、高水平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目標定位﹔二是要創新學校治理結構,多領域、多層次、全方位加強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合作,形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機制﹔三是建立健全各項符合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辦學要求的管理制度,以制度建設為載體,把規范管理和推動創新有機結合起來,把建設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目標落到實處。
要允許看、允許試
此次學術研討會取得的第三個成果是對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與會代表認為,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是一個新生事物,認識有一個過程,要允許看、允許試、允許闖。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防止行政命令、一刀切、一哄而上。
應當看到,當前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確實面臨著諸多困難,有認識上的,有觀念上的,有自身因素,也有外部環境。在如何引導輿論、如何轉變傳統觀念、如何實驗探索,以及如何進行理論指導等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些媒體有些誤讀、誤導,如將轉型發展理解為降格成高職院校。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對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的消極觀望和被動應付。還有,陳舊的傳統觀念對新建本科院校轉型也是一個阻力。
山東協和學院院長盛振文教授建議:“要提高對職業教育地位和前景的認識。”他認為,新建本科院校轉型難還有一個深層次原因就是對職業教育的歧視。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重視學術型院校發展而忽視職業教育型院校發展,政府有關部門在教育資源調配上傾向於學術型院校,這使社會形成學術型院校優於職業教育型院校的偏見,造成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歧視,影響著人們對職業教育重要性的認知。很多考生寧願上就業率極低的學術型院校,也不願上就業率很高的職業教育型院校。不少本科院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從事職業教育低人一頭、矮人一等”的思想,對轉型心存顧慮,怕降低學校的辦學層次,影響學校的社會聲譽、社會地位和發展前景。因而缺乏轉型發展的自覺意識,對轉型發展不積極主動,消極等待上級的安排。
濰坊學院院長王守倫建議“要更新思想觀念。”他認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觀念的更新,就沒有實踐的創新。新建本科院校應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教職員工統一思想、更新觀念、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用轉變觀念開啟學校轉型的動力之門。
棗庄學院院長曹勝強提議:“要建立試驗區,試點先行”。他認為,在轉型改革啟動之時,要重視實驗、注重試點、示范和探路。他介紹了棗庄學院的實驗和探索:一是根據學院實際實行“大類招生、二次選拔、分段培養”。試驗區學制採用1.5+2.5年,實踐教學貫穿全程。前一年半按照“通識教育+學科教育”模式培養,設置通識教育平台課程、學科教育平台課程。后兩年半按照“專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模式培養,設置專業教育平台課程、職業技術平台課程。學生以崗位需求和職業能力為導向,選擇專業出口。二是推行“雙主體”辦學、“雙崗位”聘任、“雙專業”培養。試驗區採用“行業指導+校企合作”模式,吸收政府機構、行業企業共同成立“專業平台理事會”,推行“雙主體”辦學、“雙崗位”聘任、“雙專業”培養。為統籌、推進、指導、服務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試驗區工作,學校成立應用本科研究院(挂靠教務處),設置專用編制。三是構建協同創新對接國際視野的開放辦學機制。試驗區堅持開放辦學引進優質資源,國際合作牽手世界名校,協同創新對接國際視野,與國內高校開展教師互聘、學生互換、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實施海外名師項目和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和骨干教師海外培訓。學校建成國內首家、亞洲最大的世界語博物館,開放性辦學水平不斷提高。
通過近年來的探索和實踐,棗庄學院“學科專業對接地方產業,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准,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協同創新對接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富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創業精神,學校“校政行企聯動、產學研用融合”應用型大學建設之路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贊譽,社會聲譽和綜合實力不斷提高。
與會代表建議,新建本科院校轉型是一個重大課題,任重而道遠。當前,要結合轉變觀念深化理論研究。同時,對各高校實踐探索出的經驗要及時總結提升,指導面上工作。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