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雖小,他也是人,他的人格與大人平等,他也許需要幫助與建議,但誰有權力強制他如何?誰又有權力以“為你好”的名義去傷害?
上下趴三排孩子,中間用墊子隔開,最上面壓著一名女教師,擺著舞蹈pose,滿臉堆笑。近日,面對這張令人震驚的照片,家長們紛紛討說法,幼兒園方面解釋:“課程旨在鍛煉孩子抗壓、團隊協作能力,在上海等地都很普遍。”
不知這家幼兒園是真糊涂還是裝糊涂,抗壓訓練針對的是心理壓力,豈是肉體壓力?幼兒身體尚在發育期,怎能隨便“施壓”?何況這麼奇葩的施壓方式,成年人訓練中尚屬罕見,又怎忍心強加給孩子?
從幼兒園方的回應中,可以體會出兩條“潛規則”:首先,應該孩子給壓力,這是為他好﹔其次,既然別人覺得平常,那麼,你也應覺得正常。
遺憾的是,對這兩條潛規則,絕大多數中國家長都認同。太多中國父母喜歡管教,喜歡給孩子設計未來,他們不覺得呵斥是不禮貌的行徑,反而深深地為自己“負責”陶醉。在他們眼中,孩子是智力、情感不完整的人,天然不具備平等對話的權利。隻有板起臉來,才是最正確的溝通方式。
正是這層誤會,給暴力傷害提供了借口,不能說這些父母不愛孩子,他們表現得不近人情,恰恰因為他們太愛自己的孩子,只是不知如何愛才好。
愛,所以給予暴力,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壞傳統,但我們都生活在傳統中,我們的一切都被傳統塑造,久而久之,我們便看不出其中的荒謬。
但,這一切是有代價的。調查証明,在今天,不同文化圈的人們對民主的認同率相近,都在80%左右,甚至最保守、最貧窮的地區也差不多,然而,在性別平等觀、宗教態度、寬容度等方面,不同人群卻呈現出巨大差別,正因為日常生活中的不寬容決定了彼此的命運,換言之,每一次對多元化的拒斥,每一次放棄寬容與溝通,其實都在傷害著我們的未來之路。
孩子雖小,他也是人,他的人格與大人平等,他也許需要幫助與建議,但誰有權力強制他如何?誰又有權力以“為你好”的名義去傷害?
不錯,面對這樣非人道的“抗壓訓練”他們也許無可奈何,但埋下的怒火終將爆發,它會不會又落回到我們的孩子頭上呢?可這麼一個互相傷害、冤冤相報的怪圈,為什麼不能終結在我們這代人手中?蔡輝
(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