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大學漢語”由必修變選修引發爭議——
大學失“語”,放任還是拯救?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漢語課改為選修課。有人質疑“是否會弱化母語教育”。“母語教育不只是大學語文,將大學漢語轉為選修課,並不等於弱化母語教育。”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回應稱,調研顯示,大學漢語課程存在定位不清晰、師資不均衡等缺陷。
必修改選修,是無奈之舉還是真不重視?
據了解,人民大學的大學漢語承擔大學語文的功能,學校對大學漢語進行課改,是為了強化大學母語教育,且以加強能力、滿足學生差異化需求為主要目的。
自2009年起,人大已開設37門通識教育大講堂選修課,學生必須修夠其中的4個學分,而為了加強母語教育,人大還開設51門原著原典選讀課程,包括研讀《詩經》、《紅樓夢》、《道德經》等,要求學生選修其中2個學分。校方已要求全校學生必須在課外閱讀至少20部文化經典,並建設分類指導的基礎技能強化類課程,培養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技能。
北大中文系原副主任、南大文學院教授沈陽說,其實北大10年前就改為選修了,他們曾力推必修,校長也支持,但是教務部、各院系都反對,最后無功而返。
福建省大學語文研究會會長朱曉惠說,人大此次的做法引發爭議,這是好事。她建議,各校都要根據實際情況找原因,人大這樣示范性的高校尤其要慎重,因為對全國有很大影響。記者得到的消息是,廣東等地就有高校明確表示要將大學語文改為選修課。
寧波大紅鷹學院大學語文研究所所長何二元認為,10年前,中國教育報發表《大學語文何時走出尷尬》一文,和光明日報刊發的文章一起引發社會大討論,形成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尷尬”,一個是“邊緣化”,今天圍繞大學語文的討論,也應該提出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向內轉”,一個是“正能量”,向內轉就是要做好學科建設,使這門課能夠站住腳,正能量就是要提升大學生的母語水平。
創設大學語文課程群,有用才不會被邊緣化
在2012年初,1份對全國20余省份近百所高校進行的“大學語文課程現狀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96.52%的高校開設了大學語文課,其中必修課佔比僅為34.8%,一旦高校面臨課時調整,大學語文是可能最先被砍的課程。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把大學語文課當作重點公共課程來開設,是防止漢語退化、提高全民族漢語水平最重要的方式與手段。記者走訪幾所高校后發現,與人民大學這樣的重點高校相反,一些二本院校和獨立學院卻把大學語文課開得紅紅火火,大學語文的地位其實並不再是邊緣化,而是在大學階段的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浙江科技學院雖然是以工科為主,但歷任領導對於文化素質教育都很重視,學校從1993年開設大學語文課,一直是全校必修,2個學分、32課時。2008年,“論語導讀”一度取代大學語文成為全校必修課,大學語文教師能夠正確對待,把這門課上成實際意義上的大學語文課,2013年大學語文重回全校必修課的地位,現在是與論語導讀一樣的必修課。
據介紹,浙江科技學院沒有把大學語文當成一門簡單的課程,而是致力於創設“大學語文課程群”,每位中文教師都必須承擔大學語文課程,大學語文教師也參與到學校文化建設中去。以大學語文課程群為平台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包括學科競賽、開放實驗,還有浙江人文大講堂、浙江省社科普及周、大學語文之夜、百部文化名著讀書月、漢字書法大賽等,多次獲得全國大賽的一等獎。2012年,學校獲評浙江省社科普及示范優秀基地和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其中,大學語文發揮了核心作用。
四年都開大學語文課,超1/3學生贊成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建校10年來,大學語文一直是全校必修課,所有中文教師必須教大學語文課,有大學語文教研組,定期開展大學語文教研活動。嘉庚學院在每年新生入學時都會召開學生與校長對話會,了解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的意見。
據嘉庚學院副校長戴一峰介紹,有一次他主持對話會,一名學生提問:為什麼不在四年裡都開大學語文課?戴一峰讓贊同這個意見的學生舉手,結果超過1/3的新生都舉手了。這也讓學校更堅定了開好這門課的決心。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還編寫出首部獨立學院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
嘉庚學院的學生普遍反映:“大學語文課很有意思,歡快的課堂氣氛,讓我們真正走進了中國文學,走近了這些名家,開拓了我們的眼界和思維。”
寧波大紅鷹學院自2001年建校始,就設立大學語文教研室,開設全校必修的詩文與修養課,2008年正式更名為大學語文課,開兩個學期,全校必修,對象是每屆5000名學生,3學分。在寧波大紅鷹教育集團總裁、校黨委書記孫惠敏等領導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大學語文研究所,使大學語文教學與科研兩方面都得到了保障。文學院院長王臣申邀請資深大學語文研究專家何二元擔任大學語文研究所所長,帶動教師寫論文,搞課題,並出版了《母語高等教育研究》的專著。為了提升師資質量,學校還從浙大、南大、蘭大引進多名博士畢業生,返聘多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組成新老結合,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把大學語文學科建設搞得風生水起。
何二元認為,當前必須盡快解決大學語文學科定位問題,假如仍然是文史哲不分地包打天下,一旦高校普遍開設通識教育課,內容必然會發生重復,因此就容易被改成選修課甚至被取消。同時,一定要有正確的心態,任何學科在發展中都會遇到困難,不能一有困難就怨天尤人,同行們自己一定要有信心,最大程度去爭取學校和社會的支持,真正讓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獲得持續健康發展。(記者 黃蔚)
【延伸閱讀】
重視語文的大學校長
陳垣先生在輔仁大學時,親自抓全校一年級國文教學並帶頭上課。當時有的理科學生不認真學習大一國文,先生曾親自動員,提出理科學生若缺乏較深的國文知識,缺乏文字表達能力,自己的科研成果,就無法通順表達出來。
陳垣先生常謂不能教國文,如何教歷史?國文不通的人,如何能讀史書?他親自教大一國文和中國史學文選課,直到20世紀50年代,他雖聲望日隆,年事日高,還堅持不懈。
蘇步青教授1978年發表任復旦大學校長宣言時說:“如果允許復旦單獨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語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
1978年秋天,南京大學恢復了大學語文課程,校長匡亞明對當時的語文教材不滿意,聯系華東師大的徐中玉,希望兩校合作,編寫一本高水平的教材。后來他在這本教材的序裡說:“大學裡開設語文課,意義重大。馬克思曾經說過,掌握一種語言,就等於掌握一項武器。現在很多大學生,語文水平較低。試問,連祖國語文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確地理解科學知識和完善地表達科研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3年11月21日第2版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