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育改革終於從呼聲走向了實施階段。19日,北京市教委提出“進一步改進中小學英語教學”的措施,其中包括整體降低中高考英語考試難度﹔從下一個學年開始,北京將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零起點”開設外語課,新的小學一年級新生將不用再上英語課。此前,北京市教委還發布了中高考改革征求意見稿,擬降低英語學科分數在高考招生中的權重。
學外語從娃娃抓起是這些年中國的特有現象。不少孩子母語還沒說順就被教授英語單詞,一些家長甚至以此為傲。在前二十年的中國教育體系中,英語被列為最重要的學科之一,不僅擁有同語文、數學一樣的分值權重,甚至成為眾多培訓機構掘金的對象。可是學了十幾年英語的我們,也許並不具備與外籍人士溝通的能力,工作之后除了職稱考試,也很難有機會用到英語。巨大的投入與微小的產出相比,讓人們不得不反思英語到底應該擺在什麼樣的位置。
與英語在國內受到熱捧相對應,漢語教學弱化了許多。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重壓下,許多大學生投入了大量精力,只是為了在找工作環節上擁有優勢。不論一份工作是否跟英語有關,英語都是硬杠杠,相反,鮮有用人單位在應聘條件上對中國傳統文化列出具體要求。這種奇怪的人才選用導向,也在變相左右教育體制。 直到像《漢字聽寫大會》這樣的文字類節目橫空出世,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竟然提筆忘字。漢字蘊藏的優美、靈動,還有智慧,竟然在這一代人身上漸行漸遠。對文字的淡忘,映射出許多人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生疏。
英語熱降溫,見証了時代的變遷。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急於具備與世界溝通的能力,致力於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文化思想。而今,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升,文化自信逐漸樹立。中國的孔子學院已在106個國家的350多個教育機構落戶,中小學孔子課堂發展更快,現已達到500多個。學說中國話,了解中國文化,已經成為世界的一個新潮流。
教育改革是一個時代的風向標。將英語從神壇上請下來,是當今時代的呼聲,也說明國人的自我認識在覺醒。國文始終是我們的根,生發出的是我們民族整體的氣質、品格,乃至姿態。英語教育改革正在邁出步伐,相應的人才選拔標准也有必要與時俱進。(艾丹)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