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用了一年多,湖南古丈縣的毛入園率從不到50%飆升至87%
湖南省古丈縣默戎鎮翁草村幼兒園設在村委活動中心,圖為志願者教師在帶著孩子們玩游戲。(資料圖片)
一個試點項目正在改變湖南省古丈縣的學前教育歷史。
截至2013年10月底,全縣幾乎所有村都有了幼兒園。78個山村幼兒園,讓遍布於大山深處村寨的1113名幼兒,從此有了快樂家園。
兩年前,這個縣的幼兒毛入園率還隻有44.1%,兩年后,該縣幼兒毛入園率就飆升至87.29%。
這個試點項目叫“山村幼兒園計劃”。低成本廣覆蓋,多方力量參與,全新的辦學模式,良好的社會效益,這個項目不僅改變著古丈縣的學前教育歷史,也為破解我國邊遠山村學前教育難題帶來了有益啟示。
幼兒入園難困擾山區縣
孫子入園難曾困擾陳紅秀一家。
67歲的陳紅秀是古丈縣坪壩鄉亞家村人,膝下有4個兒子5個孫子。盡管亞家村離坪壩鄉中心完小隻有3公裡,那裡辦有學前班,但由於兒子兒媳全部在外打工,單靠陳紅秀與老伴,根本無力把孫子送到中心完小的學前班去上學。
因此,她的5個孫子中,有4個沒有上過幼兒園,就直接上了小學。“我們也想讓孫子上幼兒園,可這不是條件不允許嘛。”陳紅秀說。
實際上,對於坪壩鄉的許多孩子來說,一年前,要上幼兒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坪壩鄉中心學校校長田波說,坪壩鄉有1.1萬余人,12個村,全部分散在大山之中,最遠的村離鄉政府有20多公裡,步行得5個小時。“全鄉大約有300名3到5歲的幼兒,多為留守兒童,今年在中心完小上學前班的隻有164人,還有偏遠山村的100多名孩子根本不可能到鄉裡入園。”田波說。
古丈縣位於湘西自治州中部,武陵山脈中段。這個隻有14.37萬人口的山區小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人們笑稱“戴眼鏡都難找到一塊一畝的平地”。即使是縣城,也有三條隧道貫穿其中。
這個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國家級貧困縣,受歷史、自然條件、投入等因素的制約,鄉鎮道路交通建設仍然滯后,到2012年年底,全縣仍有4個行政村、100多個自然寨沒有通公路,70%的農村公路是泥石路,隻通不暢,村組之間往來、學生上下學全部靠步行。最遠的自然組與行政村相距7公裡,學生步行需2個小時。
要在這樣的地方發展學前教育,難!何況,古丈經濟欠發達,2012年,古丈縣全年財政收入隻有1.68億元,由於教育基礎薄弱,縣財政安排教育支出盡管達到6857萬元,但大多隻能用於合格學校、校安工程、農村薄弱學校改造以及城區中小學擴容提質工程建設,對學前教育難以投入更多財力。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縣隻有21個幼兒園,公辦幼兒園僅3所,且其中18所屬於簡易園和未定等級的幼兒園,學前兩年、三年入園率均不到50%。
“我們已經全面啟動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但也只是規劃在鄉鎮建一所公辦幼兒園,覆蓋面不寬,對於散布於大山裡的孩子們來說,到鎮上上幼兒園路程太遠,入園仍然是個難題。”古丈縣教育局局長向水林說,目前政府沒有財力大規模地在每個村建一所公辦幼兒園,而在村裡辦民辦園顯然也不現實。
除了財力緊張,另外一個關鍵問題是師資緊缺。據了解,由於現在幼師佔用中小學編制,沒有專門的幼兒教師編制,古丈已多年沒有招聘幼兒教師,目前古丈縣全縣專業幼師隻有15人,農村學前班教師6人,均為小學教師轉崗,而目前古丈正在規劃在每個鄉鎮建設一所公辦幼兒園,按照每個班“二教一保”的配備要求,每個鄉至少缺12名教師,全縣至少缺120名幼兒教師,更不用說對每個行政村派出幼兒教師。
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師資缺乏、財力緊張,怎麼破解山村幼兒入園難,不僅困擾著古丈縣,也困擾著我國中西部偏遠山區縣、貧困縣。
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幼兒在入學三年前進入幼兒園的比率僅為55%,且發展極不均衡,城市幼兒基本普及,而在廣大中西部農村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居住分散等原因,多數幼兒缺乏進入幼兒園的機會,在很多貧困鄉村,幼兒學前教育仍是空白。
“教育要公平,首先在於起點公平,而這個起點公平,必須下延至學前教育。但問題是,廣大山區農村幼兒享受不了幼兒教育,又何談起點公平呢?”古丈縣教育局副局長彭曉軍說。
創新思路讓80%的邊遠山村有了幼兒園
一年之后,一個試點項目的實施讓古丈縣教育局人心振奮,讓山村家長喜笑顏開。“學前教育,現在可算是我們古丈縣教育的一張名片。”向水林說,2012年上半年,古丈縣幼兒毛入園率還不到50%,但今年,幼兒毛入園率就到達到了87.29%。
僅僅一年時間,何來如此大的轉變?這不能不說到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2012年正式發起的“山村幼兒園計劃”。
2012年5月,北京來的3位客人走進古丈縣,並先后3次深入各村寨、農家實地調研,他們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秘書長盧邁和副秘書長崔昕、方晉。2012年9月中旬,該基金會確認資助古丈“山村幼兒園計劃”項目並參加了簽約儀式,還及時撥付項目的實施款項100萬元。
這項被向水林稱為“具有戰略性、先導性、試驗性的民生工程”啟動了。
從項目籌備到實施,古丈縣委、縣政府相關領導高度重視,縣委書記楊彥芳組織實施了全縣范圍的調研活動,“前前后后花了2個多月時間”,第一期確認坪壩等4個幼兒人數較多的鄉鎮各建10個山村幼兒園,大部分以現有村小和閑置校舍為支撐平台,部分利用村委活動室或租賃民居設立幼教點。項目首期實施3年。
彭曉軍說,具體來說,就是由縣財政拿錢,對現有村小或閑置校舍以及村部進行維修改造,首批40個幼教點花了68萬元,並為每個幼教點配備了電視機、課桌椅、飲水機、電子琴、毛巾、水杯、教材、專用書櫃、桌面玩具等,使各幼教點煥然一新。師資則由本村或鄰村村民志願者擔任。基金會給每個幼教點的投資額為2.5萬元,主要用於志願者的生活補貼(每月1000元)、交通補貼(每月200元)、幼兒營養餐補助(每人每天1元)以及設備購置、培訓費用、教材費用等,“幼兒園入園全免費,不用掏一分錢,此舉深得民心”。
由於首期啟動隻有40個幼教點,僅佔古丈縣行政村的28.6%,該縣偏遠山村仍有近1000名幼兒不能得到入園保障,未設立幼教點的鄉鎮和村寨群眾需求和呼聲較高。因此,該縣在今年暑假啟動了第二期山村幼兒園建設,共建38所,設備配置與首批相當。
截至目前,古丈縣80%的邊遠山村都有個幼兒園,78個山村幼兒園,讓遍布於大山深處村寨的1113名幼兒,從此有了快樂家園。
“本來計劃今年再設置60個點,但通過調研,一些村寨因為幼兒太少,所以暫時沒有實行。”彭曉軍說,“不過我們總共隻用了200萬元,就實現了幼兒園的基本覆蓋,這在過去是想不到的,我們力爭到明年建成100所幼兒園,覆蓋全縣所有山村。”
在他看來,“山村幼兒園計劃”最大的突破在於辦學思路的突破,政府不再包辦,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公益組織、學校、村委會、志願者等多方力量參與,尤其是志願者的參與,解決了師資緊缺這一最關鍵的難題。
2012年計劃實施之初,古丈縣便定向到村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志願者,一個村報名人數在2人以上的,還要進行筆試、面試、品行考察等環節,目前,78個山村幼教點78名志願者全部招滿,其中志願者年齡在18至30歲的有60人,30至40歲有18人,大專及以上學歷21人,高中(中專)學歷49人,初中學歷8人,讀過幼教專業的有25人,有過幼教工作經驗的有8人。志願者採取政府(縣鄉鎮政府、村委)和教育系統(教育局、中心學校)兩條線的管理方式。
“我們招募時,考慮的首要一點是志願者要熱愛幼教,熱愛孩子。”彭曉軍說,為了提升志願者素質,縣教育局組織所有志願者到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為期10天的培訓,每個月還組織所有志願者到縣裡參加一次本土專家培訓,同時,還進行優秀志願者評選,今年已經評了6名優秀志願者。
記者在多個幼教點看到,一些志願者已經具備較為專業的知識,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以及講故事、跳舞、做游戲等方面,都能得到來訪縣教育局專家的點頭。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古丈項目負責人郝志榮表示,志願者服務方式回避了農村幼兒教師數量和編制不足的瓶頸問題。我國縣級中等職業專科學校一般都開設幼兒教育專業,農村返鄉大學畢業生數量也不少,“山村幼兒園計劃”不僅為這些職校學生、大學畢業生提供了很好的實習和就業機會,而且為他們今后進一步就業創造了良好條件,並為當地幼教事業培養和儲備了人才。因此,“山村幼兒園計劃”採取志願者服務方式,從組織方和志願者兩方面來看,都具有可持續性。
能否在更多貧困山村推廣
“山村幼兒園計劃”實施一年,讓向水林信心倍增。在他看來,山村幼兒園已經讓古丈幼兒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甚至對古丈縣的基礎教育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一個最基本的佐証是,孩子們通過上幼兒園,學會了基本的文明禮貌,培養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這些東西,等到一年級入學時,老師就不用再費心去培養,至少省了一年時間,這就對基礎教育產生了很好的影響。”向水林說,孩子上幼兒園,對智力開發、性格形成、交際能力等方面都會產生有利影響,他們的起點都會比原來高很多,“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是邁出了教育公平的第一步。”
記者深入古丈縣默戎鎮、坪壩鄉、河蓬鄉、羅依溪鎮等鄉鎮村寨,的確深刻地感受到了這項計劃給村民帶來的喜悅,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山村幼兒園給孩子們帶來的轉變。
58歲的河蓬鄉丫角村老人張珍翠告訴記者,有了山村幼兒園,有老師教了,孩子不要家長照看了,家長有空干農活了,又不用出一分錢,“這樣的事真是大好事。”而坪壩鄉亞家村老人陳紅秀則高興地發現,愛哭、愛發脾氣的3歲小孫子自從到幼兒園后,不僅性格變好了,還學會了唱歌、跳舞,這讓全家人都很高興。
記者了解到,“山村幼兒園計劃”在古丈實施一年,得到了古丈各村委會的大力支持。按要求,村委會不僅要擔負直接管理的責任,還要負擔幼兒園的水電費。事實上,不少村委會還在校舍維修、教育設施等多方面給予了支持。如坪壩鄉張家坪村委會花費近萬元把學校圍牆建好﹔羅依溪鎮石碧村村委會不僅給學校買來了灶具、大型游樂設施,還向民政部門請求資助,建好了幼兒休息室。張家坪村村主任張銅錘說:“這是一件惠及民生的好事,老百姓都很歡迎,我們也很支持。”
“對於老百姓熱烈歡迎的好事,我們正在探索如何把它做得更好。”負責項目具體實施的古丈縣教育局職成股股長康加好說,目前最關鍵的任務是要提升辦園質量,為此教育局在教育教學內容和作息時間上作了統一要求。“我們強調的是,堅決反對幼兒教育小學化,為此我們還發了告家長書,闡述小學化對幼兒成長的不利。我們提倡辦出富有苗家、土家特色的幼兒園,提倡辦得千姿百態,不拘一格。”康加好說。
那麼,這項廣受歡迎的民生工程,3年之后怎麼辦?向水林告訴記者,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已經有意向繼續對古丈項目進行支持。“一年200萬就能把山村幼兒教育開展起來”,畢竟花錢不多,向水林更期待政府能把這一項目接過來。
實際上,“山村幼兒園計劃”已在我國青海樂都、雲南尋甸、貴州鬆桃、新疆吉木乃、四川洪雅等7省9縣實施,共計665所山村幼兒園,657名幼教志願者,1.7萬余名幼兒通過該項目享受到了學前教育。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有關負責人認為,雖然在投入水平和硬件設施方面,山村幼兒園與正規幼兒園有一定差距,但它適應農村的特點,符合農民的要求,同時在教學管理和教學方式上非常正規和先進。幼兒園採取“混齡教學”,具有“大孩子帶小孩子,小孩子促大孩子”的特點,尤其有利於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縣教育局組織縣級示范幼兒園,每月兩次對志願者進行集中培訓。同時,還在縣級示范園選用一批優秀教師,與志願者結成幫扶關系,定期下鄉指導。根據農村幼兒特點,編制了教學大綱和教師用書,志願者根據大綱編寫每天的教案、組織教學,並接受考評。山村幼兒園在師資水平、教學方式等方面,反而比一些農村正規幼兒園更具優勢。
在青海省樂都縣,“山村幼兒園計劃”項目實施兩年以后,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委托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領域專家,對樂都縣早教點幼兒、相似地區未入園幼兒及城鎮幼兒園幼兒進行了大規模抽樣測試,測試結果表明,樂都早教點幼兒在語言、動作、認知、記憶、社會規則、情緒情感等領域發展水平,與城鎮幼兒沒有顯著差別,顯著高於相似地區未入園幼兒。
而古丈縣教育局在項目成功實施一年且考察了青海、甘肅、貴州等項目后認為,“山村幼兒園計劃”是在探索以最小成本實現最大效果的中西部貧困農村學前教育模式,目前的評估結果顯示,這個模式尊重學前教育發展規律,能以較低成本達到預期效果,可期望該模式在未來推廣使用到更多貧困農村。在他們看來,我國中西部廣大地區特別是山區縣,經濟條件、地理特征等都與古丈縣相似,古丈縣等縣的試點項目對這些地區具有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對於其他平原地區發展農村學前教育也有參考價值。
古丈縣教育局有關人員認為,“山村幼兒園計劃”一是投入不高,早教點每個兒童每年的教育成本僅為400至550元,這種早教模式投入低、產出高,社會效益顯著。政府完全有能力推廣這種模式,並能有規劃、有計劃地開展,由縣財政拿錢給予志願者補貼,對於財政普遍困難的中西部山區縣來說,負擔也並不重。二是對於大縣來說,人才多,志願者素質高,財力更雄厚,山村幼兒園開展起來更有利,同時,志願者並不是教師或代課教師身份,也不會造成后續負擔。此外,“山村幼兒園計劃”模式不僅讓山村幼兒接受了基本學前教育,而且解決了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一舉多得,極具社會效益。
不過,有關負責人也認為,這種模式並不能擔負起中國山區幼兒教育的未來,它只是目前經濟欠發達條件下的一種過渡手段,隻能讓孩子得到最基本的學前教育,“真正要從‘有’向‘好’、向‘優’發展,仍需國家做好長遠規劃和頂層設計,尤其是要解決好幼兒教師的師資問題”。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王振亞 何文 石明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