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紙。(資料圖片)
“六一”快樂
孩子,沒有網絡、沒有PAD,
耙耙麻麻的童年也是很完整的哦
文/記者王納
“我去上學校,天天不遲到,愛學習愛勞動,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當這首打滿時代烙印的童謠響起來時,你是否又夢回童年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裡,那時的孩子,沒有iPad,也沒有IPhone,沒有電腦,也沒有網絡游戲,沒有御姐,也沒有蘿莉,當然,爸爸媽媽不用每個學期都帶孩子去檢查視力。時代不同了,誰也不能斷言新生代的游戲方式比不上老一輩,但回溯從前,在網絡時代到來之前,孩子們滿大街地亂跑,騎馬打仗、捉迷藏、跳皮筋,而網絡時代之后,一些孩子往往是躲在家裡上網和陌生的朋友一起玩游戲……
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讓已成為兩個孩子的爹的本報記者為讀者盤點一下我們當年的老游戲吧,翻開塵封的記憶,雖然它們如今大多已難覓蹤跡,但是童年的回憶卻留在了我們的心底,有種美麗叫回憶。也讓小朋友來看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當年玩的是啥游戲,那不是寂寞,是淳朴,是快樂。
我玩
NO·1:騎馬打仗
簡介:這是當年男孩子中最流行的游戲了,當然也有可能是流行了最久的兒童游戲。因為唐朝李白就在《長干行》中提到了類似的游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說的是小孩子拿竹竿當馬騎,在房間裡跑來跑去。長大一些的孩子就不再騎竹馬了,變成互相當馬,背在背上。
小時候所玩的游戲當中,恐怕沒有什麼能比“騎馬打仗”更驚心動魄,更能顯示出“男子漢英雄氣概”的了。很多情況下,身強力壯者充當“戰馬”,身體瘦弱者為“騎兵”。
騎馬打仗很講戰術,一般開始對沖的時候都是兩三對一起沖到對方最厲害的一對面前,合力把對方拉下來。但現實中大部分情況是比較厲害的人和對方正面拉鋸,不厲害的就想辦法迂回到對方后面去偷襲。
那時候,這個游戲最能發泄男孩子們對沖鋒陷陣的向往了,他們往往一邊沖一邊喊,“我是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在此”。而現在的男孩子往往是在一些網絡游戲上尋找這種英雄的感覺了。
玩法及規則:游戲前,把參加者平均分成兩個隊,同隊的人又每兩人結成一對兒,組成一套“人馬”。隻要把人從馬上拉下來或使對方連人帶馬一起摔倒,對方這一對就得下場,直至對方一對都不剩為勝。騎馬者隻能用手與對方搏斗,而“馬”嚴禁用手,隻能用腳參加搏斗,但可以用身體去撞對方的“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