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玩
男生女生“通吃型”——
NO·1:翻手繩
簡介:又叫“解股”、“翻繩”、“線翻花”、“編花繩”。這也是一個經典的游戲,在河南還有個很形象的稱呼叫“開絞”。男生女生都愛玩,特別是課間的時候,10分鐘的休息時間玩不了別的游戲,翻手繩就是最受歡迎的選擇之一。
這可謂是現在的70后、80后乃至90后小時候最喜歡玩的小游戲之一。在課間休息時的教室過道上,孩子們三五成群,繩圈在他們的十個手指間不停地翻飛著,跟今天孩子們玩的溜溜球很有得一比,也是一個非常講技巧的游戲。當年的孩子們沒有零花錢,除了鑰匙繩外,綁頭發的綢帶、家裡挂窗帘淘汰下的尼龍繩等都是制作翻手繩的工具。
翻手繩的造型非常多,每一個造型都有自己獨特的名字,比如除了面條、大橋、餅干、降落傘等,還有女巫帽、星星、飛蛾等等。甚至還有必殺技一般的存在“巴黎鐵塔”,可謂“巴黎鐵塔一出,天下誰與爭鋒”,因為據說“巴黎鐵塔”這一造型是無法破解的。
如今,翻手繩這種游戲仍然沒有被淘汰,已經逐漸成為白領們在上班小憩時的一種悠閑娛樂方式。只是游戲的主角從小女生變成了大孩子。
材料及制作:鑰匙挂繩,串窗帘的塑料線、棉線等。把繩子兩端打死結后,形成一個繩圈。
玩法及規則:將繩圈套在手指上,並利用手指進行不停的勾、拉、套,進而翻出面條、大橋、餅干、降落傘等造型。多為一個人拉繩,另一個人翻繩﹔若一方將繩翻散,為輸家。此外,部分簡單造型可一人獨自完成。
NO·2:跳房子
簡介:又稱跳方陣、跳格子。東北三省、內蒙古赤峰地區均叫做飛機格。香港稱為跳飛機。跳房子時因為是用一條腿支撐跳動,故青海等地俗稱“瘸房房”。
跳房子是一種世界性的兒童游戲,據說羅馬時代遺留下來的鑲嵌地面上就曾經發現類似跳房子的圖案。這是耙耙麻麻們當年最愛玩的戶外游戲之一,尤其以女孩子最愛玩。隻要在家門口的空地,或是沒車的路旁,找顆小石頭,就能畫個房子,玩上半天了。
孩子們用一隻沙包(或者一塊瓦片)作為游戲的輔助物,先把沙包扔到指定的地點,然后蹦蹦跳跳、飛檐走壁、穿房越脊,把沙包拾回來便大功告成。有時一邊玩她們還一邊唱:“正月十五黑咕隆咚,樹枝不動刮大風,刮得面包吃牛奶,刮得火車上天空……”
材料及制作:在開闊地上用粉筆或磚塊畫上格子即可,有正方形、長方形,也有長方形與半圓形相結合的,還有演變成飛機形狀的。
玩法及規則:人數不限,形式有兩人輪換跳、幾個人輪流跳、多人分成兩組輪換跳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