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著名科學家楊振寧(左)、著名作家莫言(右)以及擔任主持人的著名學者、書畫家范曾在對話活動中。當日,由北京大學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科學與文學的對話”活動在北大舉行。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與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圍繞科學與文學的話題,展開了一場穿越55年的“諾獎對話”,並就大學教育、人才培養等話題與學生進行交流。新華社記者 公磊 攝
新華網北京5月15日電(記者李舒、王曉潔)15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學展開了一場名為“科學與文學的對話”,對話由北大講席教授、著名畫家范曾主持。對話由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
對話在諾獎頒獎典禮的傳統音樂——莫扎特D大調進行曲中拉開序幕,第一個話題是兩位獲獎者相隔半個多世紀的諾獎頒獎典禮。1957年,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2年,莫言揭開一個新的歷史性時刻。相隔55年,一位科學家,一位文學家,同樣登上了諾獎的頒獎台。“今天,兩位大家的相遇,必能碰撞出絢麗的火花,給在場的聽眾以智慧和啟迪。”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的開場白道出了現場300多名北大學子的心聲。
在談到文學和科學的關系時,莫言說,文學創作和科學有很多不同。文學關注人,科學關注自然界,文學家關注人類情感,科學家關注物質原理。嚴格地說,作家的創作也不是無中生有,很多作品都是經過現實人物想象加工的綜合,但又不能和任何人對上號,這是文學比物理學、化學更自由的地方。楊振寧則認為,科學裡更多是去發現,而文學裡更多是去發明,但兩者都需要“妙悟”和“想象力”。
“如果把愛迪生請來,在這個世界生活一個禮拜,哪一個東西是他最意想不到的?”當91歲的楊振寧問出這個孩子般調皮的問題時,全場爆發出笑聲,很快,莫言接道:“手機,我覺得是手機。”“我也同意是手機,用這個東西,我們就能和遠在美國的人通話,多神奇啊。”楊振寧說。
兩位大家的對話及范曾的穿插涉及宗教、科學、藝術、哲學等領域,充滿著對人生的思考。
范曾請兩位諾獎得主用一句話概括自己心中的中國夢。楊振寧說,這不能用一兩句話來講,但我相信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是非常樂觀的,我認為中國夢會實現。莫言則延續了魔幻現實主義的表述風格:“我在網上看到有征集去火星的志願者,中國人報名的很多,這也表達了一種夢想,到天上去。”
對話結束后,5名北京大學的學生圍繞理想、奮斗、勤奮、貧窮、年輕人成才等話題提問。最后,對話者和主持人分別寄語年輕學子,范曾以“誠外無物”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度,莫言則引用了王蒙的書名“青春萬歲”,楊振寧沉吟許久說“最想說的是,自強不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