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新作面世讲述获奖细节 称有信心打破诺奖"魔咒"--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莫言新作面世讲述获奖细节 称有信心打破诺奖"魔咒"

2013年05月01日07:56        手机看新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作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获奖后的第一部新作写什么,一直以来都备受大家关注。在日前落幕的第23届全国书博会上,莫言及其新作《盛典:诺奖之行》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

  还记得在去年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莫言就曾说要打破作家获得诺奖后,写不出佳作的"魔咒"。莫言的新作能实现自己的豪言壮语吗?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上海书城莫言的书一夜销空。众多的印刷厂还在昼夜不停地抢印莫言的作品。但在此次《盛典:诺奖之行》出版之前,莫言获奖后已经半年多没有作品发表,甚至有人在网上大喊"莫言,读者叫你回来写作"。如今,莫言终于用一本新书给了读者一个交代,那就是:获奖后,我并没有闲着。《盛典:诺奖之行》是莫言获诺贝尔奖后首部编著出版的作品。全书共16万字,按时间顺序真实记录了莫言诺奖期间每日活动、演讲、采访以及感想,包括莫言日记13篇,莫言演讲实录7篇,采访实录8篇。对于新书的出版,莫言说,是为恢复事实真相。

  莫言:我回来以后发现有各种各样的报道,网上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消息,有很多是歪曲了事实真相,有很多做了善意的拔高,尤其是有很多把我在瑞典的讲话断章取义,所以歪曲了我当时讲话原义,我想非常有必要把真实的,我当时怎么讲的告诉读者。这里面有大量图片,也是在国内报刊上没有披露过的。

  由于莫言的保密工作非常到位,此前并没有传出任何消息称莫言正在写一本书,而这次一拿出来就是16万字,让很多人吃惊不小。其实获奖后的莫言笔耕不辍,正源于他的一份警觉。在《讲故事的人》中,莫言就说他要打破作家获得诺奖后写不出佳作的"魔咒"。在采访中,莫言更表示,将甩掉包袱,"一穷二白"地回到书桌前创作。而所谓的"一穷二白","会讲故事"的莫言用一个故事告诉大家,就是要"把什么奖都统统忘掉":

  莫言:岳阳楼上的三个字,是郭沬若提的。郭沬若提了很多张,都不满意。然后找了三张装在一个信袋里,信袋里写上:寄给岳阳楼管理处。让毛主席来定这三张哪张好。毛主席看到他里边三张都不好,看到信封上岳阳楼管理处岳阳楼三个字写得好,就用铅笔圈了一下,结果现在岳阳楼上面的三个大字,是郭沬若写到信封上的。我就从中悟到这样一个事。我想我们文学创作也是一样,非要说我是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写一个诺贝尔奖水平的小说,肯定写不出来。但是如果把这个忘记之后,没准就写好了。我在写作的时候我会忘掉这一切,用郭沬若写信封的时候那么一种心态,也许还能写出让读者比较满意的作品来。

  从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以来,过去数月,他一方面要出席各种活动,一方面还要面对各种质疑。就是在这样的纷扰中,莫言仍然坚持写作,回忆和总结瑞典领奖之行,真是让人钦佩的。

  不过,也有一种声音认为,这次的《盛典:诺奖之行》只是一部纪实类作品,莫言获奖后的"复出之作"还可以做得更厚实一点。毕竟真正代表作家能力的还是他今后的小说。那么,对此莫言又将呈上怎样的作品呢?

  翻开莫言的履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于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1997年才转至地方报社工作。莫言说,二十几年的部队生活,对他来讲无疑是一段重要的生活经历。

  莫言:我当了兵以后,有了更广泛的阅读,才看到了过去在农村不可能看到的大量的书,另外军队生活也跟地方不一样,军队纪律是非常严格的。更重要的是,军队对士兵的教育就是一种生死教育,一旦战争爆发就随时要准备为祖国为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且军队又是跟英雄主义紧密相关的,所以这么长期军队生活,对历史上战争有更多认识。

  对此,莫言表示,眼下,他正在构思一部部队战争题材的新作,但写得好不好,什么时候能完成,莫言都用谦逊的态度给自己留了余地:

  莫言:我有这个计划、也有这个构思,但什么时候写完,写完之后能不能写好,这确实没有保证。

  尽管曾被人称作"军旅作家",但从1981年,莫言发表自己的处女作到现在,莫言的小说一直与军队、战争沾不上什么边,现在,莫言离开部队已经十几年,战争题材,莫言能够得心应手吗?对此,莫言表示,他对自己的新作充满信心:

  莫言:就是我想写作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下的生活由于没有经过沉淀,可能写不好。而当时间过去一段以后,回顾这段生活可能得出更加全面更加准确的认识。所以我说我在部队没有写军事题材、战争题材的小说,到了地方,成了老百姓之后,回头再来写,也就会写得更好。 (记者周文超)

(来源:中广网)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