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寧:清華招教師 不看“海歸”看能力--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陳吉寧:清華招教師 不看“海歸”看能力

2013年03月07日08:04    來源:華西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本報記者採訪陳吉寧。臧志強攝

  49歲的陳吉寧,任清華大學校長剛剛一年,是清華30年來最年輕的校長。昨日,在北京團的開放日上,華西都市報記者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傾聽他對中國教育發展之路的肺腑之言,以及中國頂尖大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履新一年評價由清華教授說了算

  華西都市報: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一年,您有沒有感覺到挑戰?這跟您過去15年在清華大學工作有什麼不同?

  陳吉寧:我曾經是清華大學的學生,也曾經是這裡的一個普通老師。在這裡工作15年后,成為清華大學的校長,對我來說是一項責任重大、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

  作為中國最頂尖的高等學府之一,清華大學的未來長遠發展,需要我們有最優秀的辦學理念、思想,也需要能夠高瞻遠矚到多年以后的發展戰略,以及保持學術水平領先的推動力。

  清華大學作為一所學校,我們的管理跟企業和機關不一樣,不可能是命令式的。我們做很多事情,都是與學校的教授、學生共同協商溝通的結果。這就是我們推行的“去行政化”,雖然這樣做需要花大量時間,但是我會堅持。

  華西都市報:您對自己的校長工作,有什麼自我評價?

  陳吉寧:自己不能評價自己,我願意聽教授們打分、大家打分。

  聘請教師“海歸”不一定最好

  華西都市報:現在很多國內大學招聘教師時,直言隻選曾經留學的“海歸博士”,清華是否對此也很看重?這是否說明中國的大學看不起自己培養的學生?

  陳吉寧:現在一些學校確實是這樣,但是不應該如此。我不認為“海歸博士”一定是最好的。我們國家自己培養的許多學生,例如清華大學畢業的學生,很多人現在一樣能夠在世界一流大學獲得教職,關鍵是看他的學術水平和能力,這才是最根本的,而不是隻看他從哪裡畢業這種表面的東西。

  華西都市報:現在許多中國學生都走出去,到海外留學,對清華大學在生源上有沒有新的影響和挑戰?

  陳吉寧:這是一件好事,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到中國讀書。現在清華大學8%-9%的學生是留學生。交流的過程對學校隻有好處,沒有壞處。所有大學都應該是開放的。

  每個人都上清華?要探索分享教育資源

  華西都市報:昨天北大校長周其鳳說,希望想讀北大的人都能夠讀北大。作為清華大學的校長,您有這種希望嗎?

  陳吉寧:我們所有人都希望把好的教育資源分享。但是分享的程度肯定不一樣,比如現在的網上在線遠程教育很重要,但是我認為,在線學習和在大學裡學習,兩者可能還是不一樣。因為在大學學習,很重要是一種物理接觸,人跟人之間的溝通體驗討論,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技術進步可能會替代一方面這些東西,但是到底能替代多少、怎麼替代?我們清華大學也在研究探索這個問題,我剛從達沃斯論壇回來,討論的核心就是這個問題。

  社會獲得大學的資源肯定會越來越多,但是跟在大學裡實地學習獲得的知識,依然是有差距的。

  高校“去行政化”不受非學術因素干擾

  華西都市報:您如何看待高校“去行政化”改革?

  陳吉寧:我認為,大學管理最重要的兩點,一是如何提高學術判斷能力,二是怎樣做到非學術因素不要干擾。說起來簡單,但是兩者關系非常復雜。

  比如,大學裡每個教授做的研究項目都很特殊,都不一樣,大家都覺得自己很重要。

  作為一個校長,在這其中,你如何判斷和支持?所以清華大學所有師生、管理人員,需要提高學術判斷力,不要說自己的東西就最好,別人的就不好。項目怎麼做,經費怎麼用,說到底還是要看科研成果是否有分量。記者手記他,如此低調隨和

  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並肩而坐……走進十二屆全國人大北京團,這一幕,讓我驚喜連連。北京作為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從來都聚集著這個國家數量最多、密度最大的精英人才。

  49歲的陳吉寧,個頭很高,一身筆挺的西裝。作為清華大學第18位“掌門人”,30年來最年輕的一任校長,他無疑是中國頂尖精英中的一員。不過,當我將錄音筆伸到他面前時,卻發現他是如此低調、隨和,甚至謙恭。他說話時,會一直凝視著你的眼睛,面帶微笑,語氣像跟朋友聊天。對於自己沒有聽清楚的問題,他甚至斜著身子,連續問記者好幾次。

  陳吉寧曾說:“大學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學’,在於學生、學者、學術、學風。”我們期望,在這樣一位踏實、坦誠的年輕校長手中,清華大學能如顧秉林所說,更加年輕,不斷創新。

(責任編輯:許博、熊旭)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