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形勢太嚴峻,異地高考一定要考慮本省承載能力,穩妥推進!”昨日,距教育部要求的異地高考方案出台大限逼近,省教育廳組織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省政府參事和專家座談,就廣東異地高考方案再次聽取意見。從集體意見釋放的信號顯示,廣東全面解決異地高考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需要分步穩妥推進,可以預見准入門檻必定非常高,外地學生短期內不要抱有太大期望。
記者昨日追訪省考試院有關負責人得知,異地高考方案必定在本月底出台,不會超出教育部要求的日期。
積極:政策鬆綁釋放積極信號
與會專家坦承,“異地高考”政策破冰釋放了積極信號。省人大代表、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教授李玉忠表示,“異地高考”是以人為本、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促進教育公平的客觀要求,對保障像北京、上海、廣東等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區,乃至國家的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都有積極意義。
重要:牽涉教育治安編制等多方問題
政府參事、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高凌?認為,落實“異地高考”不僅要解決教育體制內部的問題,戶籍管理、社會治安、稅務分配、教育投資、人事編制等多方面都須進行相應改革。其擔心,一旦全面放開高考政策,廣東將會吸引更多人滯留和居住下來,城市承載能力將承受巨大考驗,從而加劇人口管理、交通擁堵、就業問題、能源、資源配備、社會治安等社會問題。
省民盟常委、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李盛兵說,該政策還需處理好政府、本地學生和隨遷子女等多方面的利益關系。對政府而言,既要讓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人的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機會,又要考慮188萬隨遷子女的六年中等教育所需要的教育資源。對本地生而言,在改革中要保護他們享受國家平等的高考資源﹔對隨遷子女而言,要爭取享受隨父母的教育權和高考權。李盛兵表示,隨遷子女高考問題的解決需要積極穩妥,分步進行。
“目前高校招生體制仍實行分省招生計劃,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異地高考’牽涉不同地域、不同省份的不同考生的利益問題,如果考生流入地和流出地間的整體錄取率的問題處理不好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和更大的矛盾。”人大代表、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教授李玉忠分析。
對此,暨南大學教授黃君凱認為,要實施異地高考需教育部等部委適當增加廣東的高校招生計劃,保障本地考生的高考錄取比例不因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參加廣東高考而受到影響。此外,還需進一步建立全國的教育財政保障體系,以解決相應的教育條件和資源的配套建設問題。
省人大代表、廣雅中學校長葉麗琳則認為,不設門檻,異地高考就可能演變成“無限制的高考大遷徙”。其認為要實行異地高考還需引導人口有序流動,有序居住。
難度:全部接納,廣州要增加340所學校
省人大代表、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教授李玉忠說,廣東省是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大省,義務教育階段非戶籍學生達到365.4萬人,其中外省戶籍188.1萬人,佔全國1/6,每年增加20多萬人。此外,高考生源從2000年的10萬余人增至今年的69萬人。這些數據都表明,在解決異地高考問題上,廣東形勢很嚴峻!如果政策制定不當,將會促使外來人員的不合理流動。可以說,沒有一個省、一個地區能夠承受和接納得了全國性的人口流動。
李盛兵對此表示贊同:“異地高考放開首先沖擊高中階段教育,新增學位、土地、師資等難題都需同步解決,而僅僅新增學校土地問題,就涉及到國家用地政策和地方用地指標問題,目前,珠三角等市,要解決現有隨遷子女就學問題,想建新學校,不但來不及,也不可能。 “如果全面放開政策,僅接納外來工子女就學義務階段教育,廣州市一共要建340所小學和初中,按每個學校10000平方來算的話,政府是很難解決的。”葉麗琳補充道。
“解決這個問題既要要照顧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隨遷地的高考需求問題,也要考慮到廣東省的實際承載能力,因此,政策制定上要注意分類型、分層次、分步驟,積極穩妥地推進這項工作的政策並落到實處。”李玉忠說。
建議:“異地高考”應穩妥推進
1. 可吸納積分入戶等管理經驗
中山大學教授馮增俊:政府要積極制定符合廣東實際的異地高考政策,為紓解就學壓力和兼顧社會、個人多種要求,進行創新設計,例如對職業教育,年限的安排可以優先考慮等﹔吸納多年來廣東在推進進城務工人員社會管理的經驗和探索成果,如積分入戶和居住証管理制度等。
2. 兩條腿走路讓民辦高中幫忙消化
根據廣東現有資源實際,廣東“異地高考”政策需在扎實細致的調研工作前提下設置適當准入條件。目前廣東省高中教育資源難以承載未來近兩百萬隨遷子女的教育需求。政府需堅持兩條腿走路,即政府投入和社會辦學並舉,給民辦高中提供政策優惠,讓其發揮重要的補充和協調作用。
3. 保証戶籍內學生利益受影響少
李玉忠:長遠來講,我們還要研究經過這麼多年我省的產業升級換代,騰籠換鳥,從而影響到將來外來務工人員的結構變化,從而間接影響其下一代的組成成分,從而對我省的各類學生的影響有多大,保証戶籍內的學生利益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同時保証戶籍外學生的利益。(記者 梁健敏 高金花 通訊員粵考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