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社區居民召開議事會議。記者黃澄鋒 攝
社工為孩子設計行為糾正方案,鼓勵媽媽多花時間陪女兒參加親子活動,改變溝通方式。
荔灣區沖口街杏花社區是廣州市首批26個幸福社區試點之一。作為地緣型幸福社區典范,這裡緊鄰聚龍古村民風淳朴,居民們時常互相串門,但凡泡一壺熱茶,熬一煲靚湯,也要先送給四鄰品嘗。2010年,這裡創新建立起社區居民三級議事制度,小到一塊磚,一個垃圾袋,大到家門前一棵樹,都由居民自己話事。隨著社工等社區新元素的加入,社區裡的棘手事,如阻斷家暴等,也通過鄰裡互助得到妥善解決。
昨日,記者走訪杏花社區,了解這裡的幸福“含金量”。
社區決策:全部由居民“話事”
社區廣場上要鋪那種磚?垃圾分類該用怎樣的垃圾袋?一天收幾趟垃圾才合理?這些問題不靠街道拍板,而是由社區居民自己做主。杏花社區自2010年底,創新建立起社區居民三級議事制度,社區事務商議及管理自下而上從片區到社區再到街區,目前,杏花社區有常住人口3739人,外來人口約1300人,分為12個片區,亦即有12個居民議事小組。
昨日,其中一個片區的議事會議,在隴西直街42號居民黎潔蓉家中召開。“天氣又冷起來了,大家商量下怎樣幫助片區內的孤寡老人防寒防病,還有,街道上一下子冷清了,鄰裡守望也要加強一下。”組長郭金好開門見山地說出開會主題。大家爭相發言,有人提議周五要過冬至,不如大家一起做些好吃的食品去探望孤寡獨居老人,話題很快轉移到剛剛結束的周末,社區組織的“情暖冬至”活動,這項活動發動社區居民親手為社區老人和殘障人士制作湯圓。“場面真熱鬧,我孫子兩歲多也做了5個湯圓。”其中一個居民說。
“沒想到居民們這麼熱情,老老少少來了百多人。”社工劉夢華說,在其他社區發動居民活動,容易出現老人、小孩熱情高,中青年不見影跡的情況,而杏花社區的居民非常齊心,每逢舉辦社區活動,基本是老、中、青都有,人人都熱情高漲。
家庭暴力:
糾正方案找回孩子笑容
“你又是這樣,我不打死你,你還有什麼用?”阿紅(化名)聲色俱厲地拿著晾衣竿追打7歲的女兒小樂怡(化名),丈夫上前勸止,反被她怒喝:“你不管!我管!再吵,連你也打!”這樣的情景,在阿紅家中幾乎日日上演。
7歲的小樂怡(化名),長得斯文秀氣,臉上卻常常“挂彩”,很快引起了社工的注意。今年8月,廣州市荔灣區原點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進駐沖口街開展社會服務。社工吳劍靜在每天下午的4時30分小學堂上發現了總是滿身是傷的小樂怡,很快小樂怡成為杏花社區社工介入的第一個個案。
“我們從街坊口中得知,小樂怡被媽媽打,已不是一天半天的事了。”吳劍靜等社工了解到,去年,小樂怡的鄰居曾因孩子天天被打哭喊不止而報警,在警員和街坊的勸導下,小樂怡的媽媽阿紅(化名)當眾含淚寫下保証書,發誓改變教育方式,不再對女兒動粗。
然而,過去一年多,阿紅並未改變,尤其在小樂怡上小學后,她受到的家暴反而不斷升級,蚊香烙嘴、圓珠筆尖刮臉。“我們曾經查看過樂怡身上的傷情,觸目驚心。”吳劍靜找到鄰裡街坊,從旁了解小樂怡的家庭,得知其父母均是環衛工人,平時工作較為苦累,日常待人接物也算溫和,但在教導孩子時缺乏耐心。又從小樂怡就讀的小學獲知,外表文靜的小樂怡上課會站到課桌上跳舞,考試時會在課室裡亂跑。
“阿紅一見到我們就抱怨,‘不打,根本管不住孩子!’”吳劍靜說,在與阿紅交談的過程中,她發現阿紅性格較為急躁、偏激,對女兒的期望很高。綜合街坊和學校反映的情況,吳劍靜等為小樂怡設計了行為糾正方案,通過每天下午的4時30分小學堂,幫助樂怡培養自主完成作業等學習生活習慣,另一方面,鼓勵阿紅多花業余時間陪女兒參加親子活動,改變溝通方式。
過去這一個多月,樂怡身上的傷痕漸漸淡去,笑容比以前更多了。“我們街坊有熱心有愛心,但是沒有好辦法,多虧社工,挽救了一個家庭。”街坊珍姐說。 文/記者譚秋明 通訊員文燕媚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