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遭遇成長的煩惱:海外融入難 專職教席缺--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孔子學院遭遇成長的煩惱:海外融入難 專職教席缺

趙婀娜 張熠 劉岱

2012年12月19日07: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制圖:蔡華偉、張芳曼

  假如孔子活到今天,恐怕會感嘆,自己的聲名竟比2000多年前更盛。縱覽全球,以“孔子”命名的學院或課堂,遍布108個國家和地區,65.5萬的注冊學員人數,更令春秋時期的“孔門弟子三千”相形見絀。

  不過,歷經快速擴張之后,規模趨大的孔子學院也不免遭遇“成長的煩惱”:如何融入當地社會與文化、如何破解專職教席之缺、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12月16日—18日,全球孔子學院“掌門人”齊聚第七屆孔子學院大會,把脈疾患,探尋發展。

  ——編者

  版圖擴張之猛

  “孔子”學院或課堂,平均不到3天開一家

  自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韓國正式挂牌,8年來,在108個國家和地區,400所孔子學院和500多個孔子課堂相繼成立。有人做過統計,平均不到3天就有以“孔子”命名的學院或課堂開始教授漢語。

  對比其他國家,如此擴張速度令人驚訝。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創辦於1991年,目前擁有70多所分院,平均每年隻辦3所﹔德國的歌德學院始建於1951年,目前共有149所,平均每年開辦不到3所。

  不過,亮眼的成績單卻難掩一些擔憂。“評價孔子學院辦得如何,不能隻看報告上的數字羅列。”有專家表示,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孔子學院管理者面臨的課題。

  “我們做過網上調查,當地人對在中國經商的興趣非常高,但對中國的基礎設施、機制體制都很陌生。”在土耳其中東技術大學孔子學院院長Nazli Wasti看來,孔子學院不能隻教授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希望發揮信息窗口、溝通平台的作用”。

  而這,成為許多孔子學院的新“必修課”。在歐洲,已有65所孔子學院走過了5年,告別初創階段后的第一個門檻,就是打破漢語、太極拳等傳統教學的局限。“創新合作辦學模式、關注高層次的交流合作、推進本土化建設,都是提高孔子學院辦學質量的途徑”,有業內人士表示。

  而“孔子新漢學計劃”也在探索新的路徑。據介紹,作為孔子學院力度最大的資助項目,這一計劃包括中外合作培養博士項目、青年領袖項目、“理解中國”訪問學者項目、來華攻讀博士學位項目、國際會議項目和出版資助項目。

  “目前孔子學院給人的印象接近於文化中心,而非學術機構。”瑞士日內瓦大學孔子學院院長Basile Zimmermann認為,新漢學計劃可以為孔子學院的可持續發展儲備大量優質人才。

  “中國速度並不等同於重擴張、疏管理,強調內涵式發展、提升質量才是孔子學院未來的發展方向。”許多孔子學院院長達成如此共識。

  海外融入之難

  曾遭當地誤解,如何深入大學和社區成課題

  在孔子學院的海外推廣中,也並非一帆風順,一些孔子學院代表坦言曾遭受過誤解與阻礙。在某些東南亞國家,孔子學院被看作是一種宗教,遭到排外勢力的抵制。而個別西方國家還將孔子學院視為政治的附庸,進而把單純的學術問題復雜化,限制孔子學院在當地的發展。

  “最近我們舉辦了中國主題論壇,德方院長在客觀介紹中國的時候,就遭到當地部分媒體的誤解。”德國杜伊斯堡—埃森魯爾都市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袁曉紅認為,孔子學院要融入當地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她的感觸,也折射出一些孔子學院在海外的困境——花費人財物力建成學院,卻被排斥在當地主流文化之外。融入難,成為很多孔子學院的發展掣肘。正如與會代表所言,“如何融入當地的大學、融入中小學教學、融入社區和日常生活,這是孔子學院必須破解的難題”。

  進入當地學歷教育體系,被視為孔子學院“融入”的突破口。成立僅兩年的美國肯塔基大學孔子學院,就在州內伍德福德郡的6所中小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和漢語項目,並與教育管理部門攜手,為中小學漢語教師和漢語課程的設計提供咨詢服務,漢語作為第二外語和選修課也已正式進入當地學歷教育體系。據了解,目前,已有40多個國家將漢語作為外語納入其國民教育體系。

  而在本屆大會上,幾項新的“融入之舉”也備受關注。“這些措施包括孔子新漢學計劃、核心教師計劃、建立專職教師隊伍等。”在與會人士看來,融入是孔子學院在當地扎根的必邁門檻。

  專職教席之缺

  師資靠短期派遣和志願者,輪換制影響教學

  孔子學院一直採用輪換制的任教方式,師資力量主要靠短期的派遣教師和志願者支撐。專職教席的匱乏,越來越成為孔子學院在海外發展的瓶頸。

  “過去,我們派老師的時候,給大學發個通知,請學校派某個外語語種的老師去。如果沒有會這個語種的老師,就派會英語的去。”國家漢辦負責人頗為無奈。

  這樣“抓壯丁”的結果,既難以保障師資質量,也因頻繁輪換而影響教學。

  “至少在英國,就嚴重缺乏有經驗的教師力量。”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院長威伯利很是頭疼。而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大學孔子學院,則因教師任期短、流動頻繁等因素,與許多優秀的對外漢語教師失之交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歌德學院。“歌德學院之所以成功,就是重視建立職業化隊伍。現有專職人員3000人,與之類似的機構——英國文化委員會有7000多人,法語聯盟更是達到了2萬名專職人員。”歌德學院中國總院前院長阿克曼說。

  如何解燃眉之急,各方都在想辦法。隨著剛剛發布的《國家漢語教師標准》,對外漢語專職教席首批計劃300人,目前已選拔76人。“專職教席的席位與人員都將是固定的,將竭力保証核心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不但保証課時,更將保証課程的延續性和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國家漢辦師資處負責人說。

  而針對孔子學院在部分國外大學的“邊緣化”問題,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總干事許琳希望能夠有相對穩定的本土教師參與教學。據悉,各地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師培訓基地和師資本土化建設也已逐步展開,如美國愛荷華大學孔子學院已在推動漢語師范專業進入當地高校。“平均每所孔子學院可以設立一個外方核心教師崗位。”許琳說。

(責任編輯:袁勃、林露)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