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適合當演唱會主持 也向往宅男生活?--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孔子也適合當演唱會主持 也向往宅男生活?

2012年12月19日09:03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五代董源的名畫《夏景山待渡圖》,孔子和學生曾皙喜歡在這樣的山水間游泳,吹風,過一種很有審美情調的生活。

孔子和弟子們(白衣站立者為孔子)

  喜愛將娛樂與大家共享 善於將自己的生活審美化

  人生需要勵志,這沒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勵志的人生才是有成就的人生、壯麗的人生,然而,勵志並非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勵志之上,還有審美。具有審美意義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都說孔夫子一生惶惶如喪家之犬,其實,這是外人看他,在他自己而言,他的人生卻是審美的,而娛樂是審美的附加值,因此,孔子的一生是娛樂的。

  我們來看看孔子的審美人生,娛樂精神。

  娛樂精神:將娛樂當成很嚴肅很神聖的事 愛唱“同一首歌”

  想象一下,如果春秋的時候能唱K,孔子和學生們一起去唱歌,在包廂裡,孔老師的表現會怎樣呢?是屬於搶麥當歌霸的那種?還是屬於謙謙君子,總是將麥讓給別人的那種呢?

  人們可能會把孔老師想象成第二種,因為他老人家總是喜歡強調禮讓,在一次班會上發言,子路同學因為未經舉手就冒失發言,結果咱們的孔老師冷笑了一聲,“哂之”。

  那時的資料是這麼記載的:孔子和人一起唱歌,如果這首歌很好聽,那麼孔子就會強烈要求唱歌的人再唱一遍,然后跟著他一起唱。“子(孔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論語 述而篇》)。

  原來,孔老師既不搶麥,也不謙讓,而是本著娛樂為大的宗旨,要大家來共享一首好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他關注的不是自己唱不唱歌,而是關注大家能不能享受到好的歌曲,孔夫子的這種精神就是“同一首歌”的娛樂精神啊,切換到現在,不就是在舞台上大聲倡議“大家一起唱起來,好不好?”十足的演唱節目主持范啊。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朱熹老師對此事的評價是:由此可見孔夫子那種“氣象從容,誠意懇至”的風度,為什麼這麼說呢?不搶麥,但又不冷場,帶著大家一起娛樂,一起提高,這不是從容嗎?見別人有一樣長處,立即幫人彰顯,不埋沒,別人有優點,就如同自己有優點,這不是心底無私的誠懇嗎?

  而且,孔子認為唱歌是件很神聖很嚴肅的事,必須端正態度,要注意場合,調節氛圍,如果在場合和氛圍不對的時候唱歌,那就是對娛樂的不尊重。

  這也是有証據的,《論語》記載:孔子如果在哪天參加了追悼會,那麼他當天就不會跑去K歌,“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 述而篇》)。

  孔老師性情很正,情緒恆定,哪一天既然為死去的親人或者朋友、同事傷心過了,當天就不應該唱歌了,如果唱歌娛樂,首先是對死者的不尊重,另外,也是對娛樂的不尊重。一個嚴肅有素質的人,其情緒是比較恆定的。

  對聲樂如此尊重,對器樂呢?孔老師也很重視。我們姑且舉一例:孔子在齊國,參加了一次音樂會,這是一次高層次高品質的東周大型“交響樂”,尤其是音樂會上演奏的主題曲“韶”,讓孔老師如痴如醉,吃了三個月的肉,居然沒吃出味道來,因為音樂的味道掩蓋了肉的味道,這是咱們熟悉的“三月不知肉味”。

  要知道,孔老師其實對“肉”是很尊重的,如果是老板送給他一塊祭祀用的肉,其實就是不過三成熟,顏色慘白的那種,孔老師都會戰戰兢兢穿戴整齊,對著這塊肉行禮。

  而對於朋友的禮物,哪怕送的是豪貴馬車,他也隻會很淡定地說聲謝謝,在他眼裡,一輛豪華馬車還比不上一塊半熟的肉呢。

  然而,這邊廂對著一塊肉誠惶誠恐,那邊廂,因為神聖美好的音樂,孔老師卻可以三個月忘掉心愛的“肉”。孔子把音樂還是蠻當回事的。

  娛樂態度:教學娛樂化 生活審美化 有時犯點萌

  熱愛音樂,喜歡唱歌,這是一種娛樂的生活態度,其實,孔子的生活態度也挺娛樂的,他把教學和生活娛樂化,當然,是一種嚴肅的娛樂化,一種高品質的娛樂化。

  首先,這種態度表現在教學上。孔老師的學生子游參加工作了,工作單位在武城,孔子有一回去武城看望子游同學,聽到滿城都在演奏音樂,孔老師有點詫異,批評說:子游同學,你也忒過了一點,一個小城市也搞大型交響音樂會,殺雞焉用牛刀呢。

  子游同學受了老師的批評,hold不住了,抗議說:老師,您不是教育我們說要用音樂熏陶人嗎?您不是說有了美好的音樂,人們才會努力工作嗎?

  這一番話將孔老師前后矛盾的教學方針給暴露了,孔老師卻沒有掩飾自己的尷尬,而是莞爾一笑,承認自己的過失,很“萌”地說:“同學們,子游同學說得對,老師我剛才是說著玩的,別當真啊(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見《論語 陽貨篇》)”,一個“戲”字,孔老師的娛樂式教學態度呼之欲出,倒有點現代教學的味道。

  孔子也向往宅男生活?

  孔老師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是挺娛樂,挺審美的。有一次,孔老師開班會,班會主題是要同學們講講將來想找份什麼工作,大家踴躍發言,有的想當將軍,有的想當司禮,有的想當外交官,孔老師沒怎麼吭聲,當曾皙同學說出自己的理想時,孔老師卻高調地表示贊同:“吾與點(曾皙)也。”曾同學對於生活的要求無非就是暮春時節,穿著新的春服,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小朋友,在河裡面洗洗澡,在台上吹吹風,唱著歌兒,一路回家。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個最宅男的生活方案卻得到孔老師的認同,可見在孔老師的心目中,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勵志,不是拼搏,而是從容,而是淡定,而是審美。

  職業是我們一時的狀態,生活才是我們永恆的狀態,生活需要什麼?需要審美,從容和娛樂。

  朱熹教授對此有一個很好的解釋:“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

  一個人隻有在他的各種索求都平息之后,才會是他真實的狀態,隻有在這種狀態下,他才會發現人生的美四處充滿,宇宙的真理流動不息,連普通的暮春三月,都可以讓他欣喜如此。無時不歡樂,無處不快樂,這就是真正的娛樂精神。

  孔子塑造學生的,不是具體的職業,而是一種態度。在孔老師的學生中,混得最好的是子貢,子貢投資能賺大錢,穿梭於列國諸侯之間能游刃自如。但孔子最喜歡的卻是顏回,是因為顏回最能得他生活態度的真諦,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中,也不改變自己審美的人生態度,“不改其樂”。

  當然,孔老師不是叫你不奮斗,不是叫你窮,因為孔老師也曾說過,如果能正當致富,叫他當車夫也行,而是希望你無論貧富都能從容。

  對待誤解

  也很有娛樂精神

  孔老師是個正人君子,但居然也不能和緋聞絕緣。這個緋聞在電影上也反映過,說的是孔老師某年去衛國,沒想到衛國第一美人:南子,要接見他。去還是不去呢?孔子糾結了一下,還是去了,“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對這個接見的細節,《史記》有記載。

  這兩人的互動如何呢?他們隔著一塊細葛布,孔子進去,隔著帷幕,恭恭敬敬地拜了一拜,南子在裡面回拜了兩拜。在場的人記住了這個互動場面的一個細節,南子畢竟是貴婦人,身上首飾佩玉多,下拜的時候,首飾佩服叮當作響,“環佩玉聲璆然”。如此而已。

  女人的衣服首飾最容易讓人引起想象,結果這點響聲居然變成一個很大的動靜,似乎在衛國惡意地傳開來。子路同學覺得老師讓自己很沒面子,不免批評了老師兩句,孔老師這時候的反應不是擺起老師的面孔嚴肅地否認,也不是油滑地避開矛盾,而是很認真很著急地發誓:我要是做了自己平時所否定的事,那麼就天打雷劈。“天厭之,天厭之。”把老天都搬出來了,還連續講了兩次,孔老師真不是一般的可愛,不是一般的娛樂,簡直太萌了。這種態度在當今搞危機公關的人來看,十分的幼稚,但正好証明了孔子的率真和誠懇,隻有很真實的人,才會有這樣娛樂的效果。

  結語:孔子對人生的一項很重要的要求就是“游於藝”,讓生命游弋於音樂、射箭、駕車等一系列有益身心的活動中,一個“游”字,何等的從容、淡定、快樂。孔子很重視娛樂,他說過,一個人不要一天到晚無所事事,哪怕就是打打牌也比索然無味好,“游”的方式,是我們安頓心靈,讓工作和生活都很審美很娛樂的一種方式。文/劉黎平

(來源:廣州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