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各地如何寻求择校的治本之策

董洪亮 李 琦

2014年12月11日07: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寻求择校的治本之策(教育视界)

  北京市东城区“深度联盟校”分司厅小学、南锣鼓巷小学的孩子共上一节体育课。刘 毅摄

  北京市通过探索“九年一贯制”等方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图为学生享受快乐的课堂。资料图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事关国家兴旺。中小学教育中一直存在择校问题,为平衡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等地进行了多方面尝试,其中,学区制改革、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北京市东城区推动学区制改革

  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学区制改革,是指中小学分片划区管理的制度,学区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提供帮扶,均衡分配教育设备、师资和生源,缩小区域内学校间差距。为推行学区制改革,北京市东城区自2003年起开始学区化管理,按东城区街道行政区划分八大学区,至今已有十年。学区校长、家长及学生代表、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共同组成学区工作委员会,建立学区督学责任区,使责任区内的学校日常招生管理、课程设置等工作常态化。

  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东城区在学区制改革中成立了九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包括品牌小学增设初中部、示范中学增设小学部;以品牌学校为龙头,联合周边学校构建优质资源教育带;深化“25对深度联盟学校”的资源共享;开展初中双优建设,将优质初中和薄弱初中实施一体化管理。

  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尤娜表示,教育公平发展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故实施了干部教师轮岗制度,包括研修员与骨干教师双向交流、城乡一体化交流等多层次轮岗,保证高质量教学,力争到2020年百分百实现九年一贯制对口入学。

  史家小学是东城区学区化改革的优秀案例。在探索的过程中,学校基地课程资源中心成立,与周边11所学校共享学校优质课程资源;与郊区的延庆二小、通州史家小学分校成为一体化学校,扩大优质教育。同时,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六学区大年级组,各校区分设执行校长,便于管理层与教师及时交流沟通;学区联动机制将课堂、师生、学区互联,校区协调配合管理。

  史家小学校长王欢说:“真正的优质学校不应挑选学生,应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老师精心培育的‘种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史家小学践行“和谐教育”的理念,“活着”课程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国博课程让学生了解国粹,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引领学生发展成长。从学区化到学区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正越走越宽。

  上海市实施“委托管理”

  努力促薄弱学校建设变强

  择校问题长久存在,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不平衡,因此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至关重要。上海市在全面提高学校质量方面的实践探索,包括闸北第八中学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江干区打造“新共同体”等探索,都能给教育工作者以启示。

  上海市实行了委托管理制度,它是一项基础教育转变政府职能、变革政府举办教育方式的机制创新,政府把所属的公办学校委托给社会机构或其他的优质公办学校进行管理,建立契约式的关系,从而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水平。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闸北第八中学校长刘京海说,委托管理于2005年发端于浦东新区,教育行政部门把东沟中心这所农村学校委托给成功教育管理中心。

  成功教育研究所在农村学校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完善农村学校的特色课程,例如拓展课,研究课,通过竞聘上岗理顺干群关系。同时,为委托管理的农村学校输入奋发进取的文化观念,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在委托管理过程中完善了全程监管机制,促进中介机构健康发展。1994年至今,成功教育研究所共培育了47个社会机构,在跨机构、跨区域的委托和配制中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收效显著。据了解,上海市委托管理模式目前已进行到第四轮,受益学生达到12万人,上海2/3的郊区和农村基础教育办学状况有了改善。

  浙江省杭州市打造“新共同体”

  派骨干教师到薄弱校执教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打造教育“新共同体”,实现小学、初中优质均衡发展。江干区是城郊结合部,有大量农村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有全国第一家由政府举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育构成复杂,择校情况较严重。针对这种现实,江干区建立教育“新共同体”,名校弱校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弱校输入名校的办学理念,优化管理团队和师资资源;建立跨体制校共同体,优质民办学校托管公办学校,例如,引入采荷实验学校管理黔江新校,民办公助;让品牌的公办学校校长担任新校校长,派出骨干教师执教。同时,建立院校合作共同体,中小学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采用附校的模式,去年和今年先后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两所附属实验学校。建立区域联盟共同体,引入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力量,成立凯旋教育集团,实行教师连聘,学生连招等;成立教师研训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发展。

  江干区教育局副局长、浙江省特级教师费蔚说,这些举措强化了教育治理的理念,促进了区域均衡发展。江干区这一个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区块在教育均衡发展上有较大收获,教育公平正在从盆景走向亮丽的美景。

  北京市海淀区探索九年一贯制模式

  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北京市海淀区被公认为基础教育水平较高的区域,在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解决择校问题上,海淀区也敢为人先。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海淀区课程改革办公室秘书长吴颖惠说,“九年一贯制”,是指小学和初中施行一体化的教育,小学毕业后可直升本校初中,“小升初”原则上不许择校流动。今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细化到六项管理职责、22项管理任务、92条管理要求,海淀区努力探索,保证九年一贯制成为真正的一所学校,而非小学加初中的两所学校。北京市二十中的永泰庄分校、北京理工附中、八一中学都是按这样的思路建立的,取消所谓小学部和初中部这样的建制,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社会效应。

  范胜武在二十一世纪学校担任校长已经4年有余,取得的最大经验是十二年一贯制校本课程。一贯制的实行,无论是九年,还是十二年,都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二十一世纪学校有70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校方除了开设必修课程和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290个门类的校本课程,自主研发教材,包括博识课程、武术课程、舞蹈课程、生活技术类课程等等,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为传播中华文化,二十一世纪学校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开设了经典名篇赏析和传统艺术课程。

  育英学校是社会公认的名校,校长于会祥说,很多学生在校庆日题词落款都是“唯一的母校”,因为在学校待了九年或者十二年,没到别的学校念过书。学校为学生建了毕业门、成人门,银杏广场、筑梦苑,在学校建设中注入红色元素和传统文化元素,从精神层面为一贯制建设作出探索。于校长说:“唯一的母校,九年、十二年铸就的是学子的魂牵梦绕,是祖国社会的栋梁之材。”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学区制改革、强弱校互助、九年一贯制等措施都是解决择校问题的优秀实践,探索者将为中国的教育创造光明的前景。

(责编:林露、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