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985、211”存废之争给我们上了怎样的一课?

 线教平

2014年11月15日17:11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高校985工程、211工程或被废除?!”近日,有关这样的传闻持续在网上发酵并引发热烈讨论。而在11月13日教育部官微正式回应称: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可以说,寥寥数语貌似令“985、211”存废之争画上了句号,但这则消息得以广泛传播并发酵,似乎显示其背后还有值得深思的地方:高教改革路上,究竟哪些要来守?哪些亟需破?存废之争又给我们上了怎样的一课?笔者认为:如今“985、211”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背离其初衷,但当下亟需的并非破除工程本身,而是其背后的行政化、等级化利益格局;并要把建设大学自主办学生态作为高教改革的一大重点工作。

其实,“985、211”设立之初是为了创办最优秀的大学,更是被赋予了成就世界一流大学的厚望。但当“985、211”因其日益显露出的包括资金投入、生源吸入、行政晋级、社会声誉等一系列极有诱惑力的无形资产,使得各高校争先恐后、纷纷削尖脑袋往里钻。正如泰戈尔所言:鸟翼一旦系上了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对高校而言,能否入选两大工程意味着巨大的利益,部分高校竟然将申报工程成功视为压倒一切的目标。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诸如申报造假、科研腐败、经费浪费等问题便在“985、211工程”的利益熏陶下露出马脚。那么,高校还能腾出多少精力去推动内在创新、去实现自我特色追求呢?当然,不可否认:“211 、985”工程对于一大批高校的成长,还是产生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但显然历经时间淘洗,它已成为主导高校发展的主要评价标准和高校行政化思维的催化剂,而其直接带来的便是高校评价标准高度行政化和窄平化的局面。

其次,我们是否注意到了这种由于工程本身无形间产生的等级认定,已经蔓延至整个社会。如尽管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明令禁止把“985、211”设为求职门槛,但依稀看到在诸多招聘中只限“985”或“211”高校学历的字眼。这种于无形间带来的社会等级意识和身份歧视,怎么会利于高校培养人才、社会选拔人才呢?

“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宋代著名教育家程颐如是说。当下亟需透过“985、211”的存废之争认清当下高校改革的难题与重点。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都明确提出,逐渐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要推进管办评分离的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显然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而继续推进和完善高校评价机制、财政扶持制度等系列改革,从而从根本上打破类似“985、 211”这类高度行政化的资源供给形式和行政化思维自然是与其配合的强有力举措。

(责编:贺迎春、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