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关注通识教育(一):如何让“考”生变“学”生

2014年11月13日15:58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申宁 实习生胡少雄)2014年教师节,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钱颖一、白重恩、杨斌、朱玉杰、钟笑寒五位教授负责主持的“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经济管理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项目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个四年才评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教育领域中唯一的一项国家级奖励,代表了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有近千项成果申报。这个项目能脱颖而出,很大程度归功于清华经管学院近年来在通识教育领域的“拓荒”之路。

通识教育,在中国当代教育的历史上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从1980年代起,一些高校就开始了关于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的探索,但直到近些年,通识教育才真正进入大众视线。

上了大学,怎么找不到标准答案了?

一名大四学生在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说,上高中的时候,每一个同学的目标都很明确,就是把分数考高,除此之外别无他选。但进了大学后突然没有了目标,那一段时间很迷茫。这种迷茫很多刚上大学的学生都曾有过,寒窗苦读十几年,突然不会学习了。而这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刚看来,是一种断层,一种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断层。

“文科死记硬背,理科大量做题,缺乏读书,没有思考,是现在的普遍现象。甚至可以说高考成绩越好的学生受影响越深,这种惯性越强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说。

而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竺可桢学院副院长陆国栋在思考:如何让“考生”变“学生”。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教育培养的是考生,是把有问题的考生教得没有问题,越符合高考的标准答案就越是好学生。素质教育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产生新的问题作为会学的开始。

“要清除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受的‘负教育’,让学生把之前被灌输的应试教育‘吐出来’”。清华彭刚教授说。

资料图:钱颖一在清华经管学院“院长下午茶“活动中与本科生交流。(供稿 吴姝)

高盛在纽约和北京面试的问题为何不一样?

钱颖一教授讲过一个故事,美国投资和证券巨头高盛集团,在纽约面试的问题和在北京面试的问题不一样。在北京,高盛的面试问题多是类似于利率的变化对债券定价的影响等技术性问题;而在纽约,面试的问题则多是历史和哲学的思想性问题。这当中的区别就在,前者是寻找立即能上手的技术操作者,后者是寻找未来的全球管理者。

在钱颖一看来,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学生眼前的就业,而是为了学生一生的获益;通识教育既不是为专业教育打基础,也不是为专业教育做补充;通识教育本身是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这个目的服务的。

而在美国的大学,不论是普通大学还是常春藤名校,前两年都是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像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就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等基础学科的学习。

通识教育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和对专业知识之外的一些学科的了解,而是强调培养学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科的专业课是多了还是少了?

在很多人眼里,专业体系的完整性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换句话说,念了四年大学,却没有得到一个完整的专业体系教育,出来的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听到了另外一种说法。

清华大学教授彭刚就认为,这是一个应该破除的一个观念。像清华这样的学校,本科期间就要让学生受到课程体系完整性这样一个训练,那么很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课程非常多。本科期间需要完成的学分非常多,压根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接受除专业之外的课程。

彭刚的理由是:第一,本科教育不是大部分人教育的终点,而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起点,所以在本科期间就强调教学体系的完整性是没有意义的;第二,我们的知识体系更新很快,在大学所接触的专业知识很多很快就过时了;第三,如果课程体系里面有些课程对一个人拓展思维和能力带来的作用足够大的话,他不需要那么多的课程。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总监甘阳也认为,中国大学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课程太多,上课太多,本科课程改革应该是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

彭刚还举过一个例子,清华大学力学系的郑泉水教授,是钱学森力学班的首席科学家。整个力学系的课程,他就学了两门,可是他对力学现象的理解比其他人都强。郑泉水曾说:“我需要什么知识很快学习就可以了,把所有力学系的课程全部都上,没有意义。”

(责编:胡少雄(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