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学会用好自主选择权(记者手记)

2014年11月11日08: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如果有一天,分数不再是高校录取学生的惟一依据,大学能不能把握好自家的招生标准?如果有一天,每一个考生都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学生和家长们是不是真正懂得如何选择?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这一天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只是,真要迈好每一步,仍是一种考验。考验的,是整个社会的诚信、自律和他律素质,是顶层制度设计和依法依规操作的决策水平,也是每个个体人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上海市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春季高考中,推出的几个改革举措,步子迈得并不大,却很有象征意义——第一次给予了学生以选择学校的权利。虽然还不像申请国外大学那样可以多选,只是二选一,但仍是可喜的一步。更令人欣喜的是,它不是极少数全优学生和知名学府的专利,而是属于一大批地方院校,以及一大批在校表现未必出色、其成长在我们的育人选拔体系中多受忽略的“普通”孩子。

在我看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更多的是,要能够让这两个“一大批”显出亮色来,而不是总忙着锦上添花或掐尖儿。一大批也许短时间内做不了清华北大的地方高校,一旦生出真正的办学与教育自觉,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功,是所有重视教育却无缘名校的学生和家长之福;一大批9门功课平平、一门功课有能力达到100分的年轻人,能够找到自己的深造之路,进而,从学会选择开始,有了人生最可贵的成长乃至成功,则是我们这个国家、社会之福。

很期待,从上海市属高校开始破题的这一高考招生新政,不久之后就能在更大范围里展开。虽然也有疑虑与担忧——经过这么多年高考指挥棒的机械训练,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已习惯于标准答案式的行为方式:学校缺少明确和独特的办学目标和定位,也很少研究用哪些标准来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苗子;家长缺少对孩子兴趣与志向的尊重与分析,盲从热门专业、学校;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只教会了孩子如何答对试题,而没有告诉他们,自己的人生该如何做选择,以至于很多年轻人进了大学后一脸迷茫。

从赋予高校和学生更大自主选择机会开始,让我们成长,学会选择。因为一个只崇尚“状元”“排名”的社会,不可能产生鼓励创新和多元发展的机制。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11日 21 版)

(责编:贺迎春、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