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惠及所有人的科学城梦想
索尔维会议并不只是一场顶尖科学家的私人聚会。走出酒店的闭门会议,科学家们的下一站是布鲁塞尔艺术中心。在平时举办爵士舞表演的艺术中心舞台上,来自英国的化学家杰森·奇恩播放着带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用通俗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前沿研究——人造蛋白质。
台下坐着的有结伴来的大学生,带着孩子的母亲,还有戴着眼镜边听边做笔记的白发老奶奶。同在台下的还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尔特·维特里希,以及索尔维研究所所长马克·昂诺。
看看台上的教授,再看看台下的观众,我突然想到兰博特之前所说过的“索尔维的梦想”:“把最好的科学家聚集起来,组建一个科学家联盟,掌握世界所有的科学真理,然后,将它们应用到每个人生活里”,也就是说,让科学惠及每一个人。
为了这个梦想,索尔维甚至建立了一个“科学城”。在如今叫做莱昂普公园的地方,索尔维在湖边盖了三栋小楼,分别取名“医学院”、“物理学院”和“人文学院”。在周围高高的大树之中,他为科学家盖房子,期待他们在宫殿一般的小楼里齐心协力,穷尽所有科学理论。然后,到“人文学院”继续研究,如何将科学精神作用于人与人的生活。
同去拍纪录片的导演一看到位于公园湖畔的“物理学院”,就兴奋地踩着草坪冲了过去,“这里是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开会的地方!”他站在门口的楼梯前,比照着旧照片来回踱步,“当年爱因斯坦坐在这儿,他旁边是居里夫人和洛伦兹,薛定谔坐在后面……”
那次以“电子和光子”为主题的索尔维物理学会议,恐怕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学术会议了。那是1927年10月,量子理论刚刚发表不久,物理学家们齐聚在这里,展开激烈争辩。物理学家海森堡和玻尔在这次会议上宣布量子力学革命结束,而参与这次会议的29人中,有17人最终成为诺贝尔奖得主。
而现在,这个承载了历史的老楼变成了一所中学,墙壁上刻着“法拉第”的名字——那个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英国人。
透过紧锁着的大门,我想起那次会议留下的纪录片——戴着圆圆眼镜的玻尔捏着香烟,笑眯眯地跟戴着绅士礼帽的薛定谔一起从这扇门后面走出来,他们一边抽烟一边在门口谈笑,等待更多物理学家走出来,披着大围巾的居里夫人,胡子花白的洛伦兹,还有捧着小册子边走边看的爱因斯坦。
就在这里,爱因斯坦不同意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留下一句影响至今的名言:“我,无论如何都深信,上帝不掷骰子。”
也就是在这里,根据相关记载,玻尔反驳他说:“阿尔伯特,别再替上帝操心该干什么了!”
可惜,“科学城”的鼎盛很快消逝。除了改建的中学,其他房子现在也成了博物馆,陈放恐龙化石。没成为科学心脏,这里倒成了生活的中心。穿着运动服的年轻人绕着爱因斯坦和玻尔发生争论的房子慢跑,悠闲的妈妈推着婴儿车,坐在湖边长椅上,低着头看书。
就这么想着外面的世界,我……跑神儿了。台上依然是微笑着的奇恩教授,正跟观众互动。那位记笔记的老奶奶举手提问:“我要问你,你们凭借自己的意念,在实验室制造的那些人造蛋白质,难道不会对上帝所创造的既有生命带来危机吗?”
“目前这只是实验室研究,还不会对日常生活带来影响。”一如当年羞涩的爱因斯坦,年轻的奇恩教授笑着说,“但我们所期望的是,能借此改变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当他们需要一串特定的DNA序列,不是去等待,而是去创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