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大学失“语”,放任还是拯救?

2013年11月21日10:23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大学失“语”,放任还是拯救?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汉语”由必修变选修引发争议——

大学失“语”,放任还是拯救?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改为选修课。有人质疑“是否会弱化母语教育”。“母语教育不只是大学语文,将大学汉语转为选修课,并不等于弱化母语教育。”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回应称,调研显示,大学汉语课程存在定位不清晰、师资不均衡等缺陷。

  必修改选修,是无奈之举还是真不重视?

  据了解,人民大学的大学汉语承担大学语文的功能,学校对大学汉语进行课改,是为了强化大学母语教育,且以加强能力、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为主要目的。

  自2009年起,人大已开设37门通识教育大讲堂选修课,学生必须修够其中的4个学分,而为了加强母语教育,人大还开设51门原著原典选读课程,包括研读《诗经》、《红楼梦》、《道德经》等,要求学生选修其中2个学分。校方已要求全校学生必须在课外阅读至少20部文化经典,并建设分类指导的基础技能强化类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技能。

  北大中文系原副主任、南大文学院教授沈阳说,其实北大10年前就改为选修了,他们曾力推必修,校长也支持,但是教务部、各院系都反对,最后无功而返。

  福建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朱晓惠说,人大此次的做法引发争议,这是好事。她建议,各校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原因,人大这样示范性的高校尤其要慎重,因为对全国有很大影响。记者得到的消息是,广东等地就有高校明确表示要将大学语文改为选修课。

  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何二元认为,10年前,中国教育报发表《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一文,和光明日报刊发的文章一起引发社会大讨论,形成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尴尬”,一个是“边缘化”,今天围绕大学语文的讨论,也应该提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向内转”,一个是“正能量”,向内转就是要做好学科建设,使这门课能够站住脚,正能量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母语水平。

  创设大学语文课程群,有用才不会被边缘化

  在2012年初,1份对全国20余省份近百所高校进行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96.52%的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其中必修课占比仅为34.8%,一旦高校面临课时调整,大学语文是可能最先被砍的课程。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把大学语文课当作重点公共课程来开设,是防止汉语退化、提高全民族汉语水平最重要的方式与手段。记者走访几所高校后发现,与人民大学这样的重点高校相反,一些二本院校和独立学院却把大学语文课开得红红火火,大学语文的地位其实并不再是边缘化,而是在大学阶段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浙江科技学院虽然是以工科为主,但历任领导对于文化素质教育都很重视,学校从1993年开设大学语文课,一直是全校必修,2个学分、32课时。2008年,“论语导读”一度取代大学语文成为全校必修课,大学语文教师能够正确对待,把这门课上成实际意义上的大学语文课,2013年大学语文重回全校必修课的地位,现在是与论语导读一样的必修课。

  据介绍,浙江科技学院没有把大学语文当成一门简单的课程,而是致力于创设“大学语文课程群”,每位中文教师都必须承担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教师也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去。以大学语文课程群为平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开放实验,还有浙江人文大讲堂、浙江省社科普及周、大学语文之夜、百部文化名著读书月、汉字书法大赛等,多次获得全国大赛的一等奖。2012年,学校获评浙江省社科普及示范优秀基地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其中,大学语文发挥了核心作用。

  四年都开大学语文课,超1/3学生赞成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校10年来,大学语文一直是全校必修课,所有中文教师必须教大学语文课,有大学语文教研组,定期开展大学语文教研活动。嘉庚学院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召开学生与校长对话会,了解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意见。

  据嘉庚学院副校长戴一峰介绍,有一次他主持对话会,一名学生提问:为什么不在四年里都开大学语文课?戴一峰让赞同这个意见的学生举手,结果超过1/3的新生都举手了。这也让学校更坚定了开好这门课的决心。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还编写出首部独立学院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嘉庚学院的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语文课很有意思,欢快的课堂气氛,让我们真正走进了中国文学,走近了这些名家,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和思维。”

  宁波大红鹰学院自2001年建校始,就设立大学语文教研室,开设全校必修的诗文与修养课,2008年正式更名为大学语文课,开两个学期,全校必修,对象是每届5000名学生,3学分。在宁波大红鹰教育集团总裁、校党委书记孙惠敏等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大学语文研究所,使大学语文教学与科研两方面都得到了保障。文学院院长王臣申邀请资深大学语文研究专家何二元担任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带动教师写论文,搞课题,并出版了《母语高等教育研究》的专著。为了提升师资质量,学校还从浙大、南大、兰大引进多名博士毕业生,返聘多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新老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把大学语文学科建设搞得风生水起。

  何二元认为,当前必须尽快解决大学语文学科定位问题,假如仍然是文史哲不分地包打天下,一旦高校普遍开设通识教育课,内容必然会发生重复,因此就容易被改成选修课甚至被取消。同时,一定要有正确的心态,任何学科在发展中都会遇到困难,不能一有困难就怨天尤人,同行们自己一定要有信心,最大程度去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真正让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获得持续健康发展。(记者 黄蔚)

  【延伸阅读】

重视语文的大学校长

  陈垣先生在辅仁大学时,亲自抓全校一年级国文教学并带头上课。当时有的理科学生不认真学习大一国文,先生曾亲自动员,提出理科学生若缺乏较深的国文知识,缺乏文字表达能力,自己的科研成果,就无法通顺表达出来。

  陈垣先生常谓不能教国文,如何教历史?国文不通的人,如何能读史书?他亲自教大一国文和中国史学文选课,直到20世纪50年代,他虽声望日隆,年事日高,还坚持不懈。

  苏步青教授1978年发表任复旦大学校长宣言时说:“如果允许复旦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1978年秋天,南京大学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校长匡亚明对当时的语文教材不满意,联系华东师大的徐中玉,希望两校合作,编写一本高水平的教材。后来他在这本教材的序里说:“大学里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现在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

  《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21日第2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