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是自己不对,
还是老师过分,
孩子有分辨能力”
江磊(北京市宣武回民小学高级教师): 师德底线应该侧重于指明大方向,不适合规定得太细。否则不利于老师的教学规范,也难保不会产生新的“方式方法”来违规。
比如“体罚”,上课的时候有孩子在下面捅别人、用脚踢别人,打扰到了其他同学。我们会走过去敲敲桌子,让他站起来,冷静一下,反思一下,两三分钟后再示意他坐下,那我觉得这就不应该算是罚站。
有的学生上课,屁股在椅子上动来动去,老师让他跪着听;有的学生说,“不想听这个老师讲话”,老师生气,让他所有课都把耳朵堵上……我认为类似的行为,包括罚站、罚跪、罚蹲、罚写超过所留作业的作业分额等,都是体罚。可这些能一条条写在“底线”上吗?没写上的就都不算了吗?所以“体罚”的表述应该是“超过对学生的正常处罚程度”,具体行为再具体分析。
言语攻击人同样没法规定“词句”,教师在非常生气的时候,有太多“智慧”可以通过或明或暗的语言来表达。比如有个孩子经常骂人,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问,你今早洗脸了吗?孩子说洗了。再问,拿什么擦的嘴?说毛巾。老师说,“我看是拿屎褯子擦的吧,嘴那么臭!”这种讽刺的话语是最有伤害性的,我认为“不尊重人格的语言或暗讽”都属于损人。
是自己做得不对,还是老师批评得过分,孩子其实是有自我分辨能力的。正常情况下,孩子受到了批评,也不跟家长说。当然我能感到如今的孩子娇贵,家长也敏感。一二年级的孩子,让他稍微站一会儿,特别护孩子的家长就来理论。不过这也要看家长对老师的理解程度和关系好坏,“不懂事”的家长还是个别,而且一般都是早前就跟老师有“过节”了。
对于收礼,不得不说,现在年轻的老师更习惯于此。有个老师怀孕了,教师节前跟孩子说,别送贺卡啊小制作那些东西,要送就送尿不湿。孩子不会详细学老师的原话,回家就直接说,“妈妈,老师要尿不湿。”这件事令家长非常反感,后来被家长告到学校了。当然尿不湿很便宜,但我更倾向于对“动机”的判断,不能以价值的大小来衡量。否则什么叫贵重物品?怎么划分?她用得上,有需求,就开口索要,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索贿”的行为。(主笔 魏婧 实习记者 宗媛媛 插图 宋溪)
(来源:北京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