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攻击】
“可以批评,但不能拐着弯说‘笨’、‘没用’之类的话”
不少网友回忆自己少时的求学历程表示,对于老师的“打手心”、“罚站面壁”往往忘得很快,而那些有意或无意的挖苦和嘲讽,更加令人难以释怀。
刘志(私营业主,儿子读高中二年级):儿子的成绩很好,上初中的时候比较受老师关注。数学老师尤其厉害,胖胖的一个女老师,要是他们这些好学生上课溜号,或者哪次考差了,立刻就给“提溜”起来,拿个三角板啪啪打后背。
儿子那是一路“锤炼”过来的,被罚站、摔书、扔卷子、撕作业本……都有过。他皮实,也不觉得委屈,回来当笑话说。我不怎么在意,因为我跟这些老师都接触过。他们惩罚孩子,是“不喜欢、瞧不起、烦”的那种,还是真心为孩子着急上火,其实是能感觉出来的。比如开家长会看着数学老师,她都眉开眼笑的,谈起儿子乐滋滋的,那我就觉得男孩子嘛,打两下也没啥,是老师对孩子的重视。
比起体罚,“言语损人”更伤人,而且具有隐蔽性。我还记得儿子上小学时,有天问我“沟回”是什么?因为老师骂一个同学“你脑子是不是只有一条沟回”。我很为那个孩子难受,他可能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果有一天他知道了,心里肯定非常不舒服。
但我也很怕规定得过于宽泛,跟正常的批评难以区分,老师变得不敢管学生。是不是能给言语划一个“禁区”,比如你可以批评孩子不认真、不努力、不守纪律等,但绝不能说“笨”、“没用”之类的涉及个人价值的话,而且所有曲里拐弯、明着暗着表达类似含义的话,都属于触犯禁忌。总之就是犯了什么错误就批评什么,就事论事,不要总结、归纳、拔高,上升到某个“定论”的层次。
【收礼索物】
“老师让有空去家里‘坐坐’,能不去吗?能空手去吗?”
真心感激的、虚情假意的、无可奈何的、压力山大的……这个教师节,你送礼了吗?被动还是主动?
赵萍(事业单位办事员):前段时间,儿子总抱怨老师偏心,平时也不怎么搭理他。比如上课提问,儿子举手,老师总装做没看见,让陈X回答。学校文艺演出,儿子踊跃报了名,老师也把机会给了陈X。儿子心里很委屈,他说陈X之前也没怎么受老师关注,可不知为什么,老师对他态度突然出奇的好,还让他当了副班长。
一开始我只觉得是和老师交流得不够多,结果开家长会时看到陈X妈妈跟老师有说有笑,临走时还往老师手里塞了样东西。我突然意识到,情况可能没那么简单!同事笑我太不开窍,告诉我“跟老师交流,说什么不重要,给什么才是关键”。
有一天儿子回来递我一张小纸片,写着“张老师家庭住址XXX”。儿子说是老师让大家记下这个地址,转告家长平时多跟老师交流,有空可以到家里坐坐。这老师也太赤裸裸了吧!到家里“坐坐”,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能不去吗?能空手去吗?可什么时候去,送什么好呢?
我们只是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没权也没钱,每个月还得从牙缝里省钱还房贷,靠送礼去拼,怎么拼得过呢?一想到儿子还有好多年的学要上,我就一身冷汗。我不指望老师能有多高的精神境界,只要别因为送不送礼,送多送少而区别对待学生,我就知足了。比起钱,我更担心孩子从小就学着送礼、讨好……儿子问是不是多去老师家里,老师就能对自己好一点?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