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录取接近尾声,大多数榜上有名者已经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今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随录取通知书寄出了一封《致新生家长的信》,信中建议家长给孩子提供的生活费为每月600元,最高不超过800至1000元,这一建议引发了不少人的热议。
高校提倡大学生勤俭节约,这本无可厚非,近年来大学新生以学习为名向家长“狮子大开口”的事例屡见不鲜。但在水涨船高的物价下,每月600元的标准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在大城市学习生活的需要?再者大学生毕竟是成年人,学校是否还需要如“奶妈”般事无巨细,连生活费都要“关照”?更深入一步说,大学生涯是学生从伸手要钱到自食其力的过渡阶段,学校是否该鼓励大学生尝试自己赚钱?
一辩:生活费一月600是否“过时”?
正方:以前是小康,现在难温饱
黄杰(化名,武汉大学研究生):虽然消费水平在不同的城市情况不一样。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开支应该是相似的,无非就是吃食堂、通讯费、人际交往,再加上基本生活品消费。我花钱算是比较省的了,男生买衣服也不多,但一个月花的也不止600元。
五六年前读本科,每月600元堪称小康,而现在恐怕能温饱就不容易了。在我们学校食堂,每天吃饭至少花15元,一个月下来就是450元,通讯费至少得50元,这就已经是500元钱了。另外买课外书,补充肥皂、毛巾等生活基本用品,就超过600元了。这还不包括同学聚会,我个人觉得参加聚会还是有必要的,要不然显得自己特别不合群,会少很多朋友,少很多资源。
反方:600块应足够吃食堂
刘辉(厦门大学本科生):其实我觉得大学生一个月花不了多少钱,尤其是刚进大学的大一新生。因为一般开学报到的时候,家长会一次性地购齐洗发水、洗衣粉之类的生活用品。在之后的几个月里,这些方面基本上就花不了多少钱了。对学生来说,生活费的最大头还是花在了吃饭上。如果不经常下馆子,只吃食堂的话,600块钱肯定是够的。
另外,现在学校有很多勤工助学的岗位,这些岗位每个月有两三百块钱的补贴。家长把生活费卡得紧一些,一方面可以防止学生乱花钱,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发学生自己赚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