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录取通知书上建议家长每月给孩子600元生活费引发热议。不少学生在网络上抱怨600元只够吃食堂。也有专家建议将勤工俭学制度化,对于一群即将走上社会的人,与其控制他们花钱,不如鼓励他们合法挣钱。
近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向新生发出录取通知书时,在信封里塞了一封“致新生家长的信”,里面有一条:学校建议家长提供给孩子的月消费额一般为600元,最高不超过800至1000元。
“对男生来说,一顿饭10元,一天算25元,每月就要750元。另外,话费呢?网费呢?电费呢?单身四年?不请同学吃饭?不买衣服?不买日用品?不买零食?回家靠步行?”网易某网友评论。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校的微博网友Cynthia_0ya更是坦言:如果生活费少于1000,在浙江读书,那真的是别想干什么。”
君领财富的分析师王一捷认为大学生活费的高低与否,与学校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有关,比如西部可能600元足够花了,但在浙江宁波这地段,600元是不够的。
记者调查浙江各大高校发现,每月1000-1500元生活费已经成为主流标准。如家境相对较差的浙江大学临床医学系侯同学称,她的生活费每月约1000元,其中400元食堂费用,剩余三分之二用于聚餐等交际,剩余三分之一则支付交通费等杂项。
然而网上亦有不少浙江学生称,600元的生活费足够了,有的甚至还能存下钱来。
据媒体报道,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解释说,600元能保证在学校内的基本生活,至于别的消费,鼓励同学们争取奖学金和勤工助学。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经济管理学专家何桥教授认为,浙江学生的消费差距很大。有些困难地区来的学生生活费基本来自于学校提供的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等。有的从高中就开始养活自己,他们有的甚至给家里寄钱。
浙江大学法学系品学兼优的肖同学就是其中之一,她自大学起就没有家里任何经济帮助。一年约10000元的生活费,其中大部分来自国家助学金,加上每月有约300元帮助老师整理资料的‘勤工助学’收入和一个月1200元饭店工钱。
“其实我们应该多角度、深层次去看这个‘建议’,做家长的不能单纯地从600元这个数字去看这个建议,首先这是一次学校契合家长教育的实践,其次家长需要体会学校用心良苦的本意,让孩子懂得理财、懂得节俭、懂得安排自己生活,这样走进社会,能力才更强。”何桥教授肯定了此‘建议’的积极意义。?
北京某教育杂志编辑刘若谦则认为,高校建议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为600元,最多不超过1000元。想来荒谬,学生家庭条件不一样、大学生涯规划不一样,为什么勤俭节约要以具体的生活费数额来约束呢?作为一群即将走上社会的人,与其控制他们花钱,不如鼓励他们合法挣钱。
“国内孩子打工的理由大多是为了生存,而国外却是文化,有时甚至是一种制度,”据浙江工业大学何桥教授调查显示,其所在大学的大学生打工的比例约在20%左右。
“打工的学生比国外还是有距离的。国内的孩子打工大多是为了生活费,少数是追求实践的锻炼。但很少有一些国外学校的那种有硬性要求的。这从侧面反映了文化差异和制度差异。”何教授说。
美国纽约大学金融系的叶同学是浙江温州人,她告诉记者,在美国,大学生学费一般有助学金贷款,生活费却全部要由自己赚取,不论家庭背景,这是一种风俗。他们有的甚至不惜延迟毕业时间来丰富经历,而这点中国学生不愿意的。(记者严格 实习生徐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