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寫在第29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教師的幸福在哪裡【3】

2013年09月09日10:37    來源:中國教育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寫在第29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教師的幸福在哪裡

  (三)

  與學生在一起,是幸福的。然而,今時今日,職業倦怠正在悄然侵蝕教師的職業快樂,外在的壓力不斷消解教師的成就感。當工作時間被無限延長,肩上責任成倍增加,當辛勤的付出得不到家長和社會的認可,當日復一日的工作變得機械而毫無生氣時,你又靠什麼來支撐自己的職業幸福?

  陶行知說,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業,有大快樂。教師的崗位很平凡,但教師又是干大事的。開啟民智,傳播道義,延續文脈,培養人才,做這樣的大事,能不感到快樂和幸福嗎?“壯鄉活雷鋒”韋造祥看到村裡學校沒教師願意教,辭去村支書不干,甘願當孩子王,有人說他吃錯藥,問他圖什麼,韋造祥卻說:“不圖錢、不圖官,就圖我們的下一代有文化、有知識。”

  是的,教師的幸福就蘊含在對這份職業價值的認可,以及這種價值的實現過程中。堅守山鄉,清貧寂寞,卻延續山鄉文脈,放飛孩子希望﹔加班加點,疲憊不堪,卻換來了孩子的成長。當你意識到這些成就和光榮時,你就會體會到,教師這份職業多麼不簡單,又是如此快樂。

  教師整天與學生在一起,是一份讓人年輕的職業。“十年浩劫”結束后,斯霞已年過花甲,不顧領導的挽留,堅持從教研崗位返回講台,大家都為她的身體能否吃得消而擔憂時,斯霞樂呵呵地說:“工作再重我也不怕,我喜歡孩子,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我感到自己永遠年輕。”當你找到師生相長的職業樂趣,再艱苦的環境,再繁雜的工作,再惱人的偏見,也無法動搖你對三尺講台的依戀,對教書育人的堅定信念。

  學生是教師職業認同的基礎。為人師者,看到學生“天天長大來,從沒有知識,變為有知識”,猶如看到花草萌芽、果木生枝,從中能夠體驗到職業的價值和成就學生的快樂。如果你去愛學生,跟他們交朋友,你就不會覺得現在的獨生子女難管、家長挑剔﹔相反,你會像斯霞那樣,從學生身上找到青春,獲得尊重。

  教師還是智慧的追求者。四川宜賓特級教師陳亞梅出身教師之家,30多年前,她遵從父母之命、極不情願地走上教師崗位﹔30多年后,她已與講台“融為一體”,丈夫幾次許以高薪讓她跳槽,她都不願離開。49歲的她,甚至正在讀教育碩士。是什麼讓她如此執著?陳亞梅說:“是當教師的快樂,跟學生在一起的快樂,不斷學習、研究的快樂。”

  學習、研究、反思和創新,正是教師職業的魅力所在。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愛上閱讀,注重學習新知﹔一日三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關注教育問題,潛心研究鑽研,你就能擺脫教師低水平重復勞動所帶來的枯燥乏味感,在創新求索之中,體驗到研究樂趣和幸福,收獲職業成長。

  發現職業的價值,享受職業的樂趣,感悟職業的魅力,這是教師幸福的鑰匙。

  (四)

  除了把課上好、把學生教好,教師還應該有點什麼追求?這不是一個形而上的哲學考題,如果不認清這個問題,倦怠啊、苦悶啊、彷徨啊,就會接踵而來,幸福就會離我們遠去。

  在令人生畏的麻風病世界裡,雲南省廣南縣教師農加貴堅守了整整27年。他戰勝了對疾病的恐懼、對困境的逃避,一個人支撐起一所學校,幫助被歧視的孩子贏回尊嚴。農加貴的精神貴在幾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堅守。堅守的是一種信念、一種追求。他讓我們相信,教師職業的背后一定蘊藏著一種偉力,它是點燃教師職業熱情的持久動力,也是通向個人幸福的不二法門。

  古今中外,教師之所以受人尊敬,就在於他們是一群有精神追求的人。如果我們用歷史的維度審視教師,就會發現教師的角色從來都不只是“教書匠”,傳遞知識、開啟民智、賡續文明、堅守良心,教師揮洒的舞台比三尺講台要廣得多。

  蘇格拉底一生都在找尋智慧、追求真理,被譽為“雅典的良心”。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與幾個弟子被困於匡地,在生命安全遭到嚴重威協之時,孔子仍堅信“天之未喪斯文”,維持和延續“斯文”,已成為他生命價值的全部。

  哪怕就是教學生也不簡單。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生理學家羅伯茨一生都忘不了一位叫布魯克斯的小學老師。不管羅伯茨回答問題正確與否,布魯克斯都要發出愉快的叫喊:“好極了!”這種發自內心的叫喊,讓羅伯茨銘記一生。因為他從中感受到了巨大的樂趣——學習的樂趣、克服困難的樂趣、獲得成功的樂趣。

  布魯克斯顯然是把“人的培育”看作是自己的精神追求。

  換一個詩意的表達,教師,就是要帶人到有光的地方。這就是教師的精神追求。有了這種追求,人類的精神和生命在文明層面上就能代代傳承,教師自己也找到了通向幸福大門的路徑。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