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時評:農村孩子的希望,也是國家的希望--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時評:農村孩子的希望,也是國家的希望

吉  文

2013年05月17日07: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解決好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比例偏低的問題,既是保障他們的受教育權乃至平等就業權,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的比例﹔安排18.5萬個名額由東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將去年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1萬名重點高校招生計劃增至3萬名招生,高校覆蓋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屬高校特別是知名高校——2013年高考在即,來自國務院常務會的部署要求,不僅讓勤奮好學的農家子弟看到更多希望,也更有力傳遞出黨和國家推動教育公平、讓農村孩子共享人生出彩機會的堅定決心。

  “寒門難出貴子”,這幾年,有關重點高校農村孩子比例減少的現象備受關注,成為教育公平中呼聲最高的問題之一,更牽動著中央領導的心。歷屆政府高度重視,從“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到“農村定向免費醫學生招生計劃”,2000年至2012年間,農村學生本科高校錄取人數由51.2萬增至192.6萬,所佔比例也由44.1%增至52.5%。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進入普通高校學習的機會,已經實現了基本相同。這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中的一項重大成就。

  不過,這一快速發展中,也出現了另一種“滑落”:重點高校、特別是名牌大學裡的農村生源,越來越少。最近20年來,北大的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也僅佔17%。

  平心而論,農村孩子難上好大學,有其現實根由。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鄉差距的現實鴻溝,阻隔著這一難題的破解。當優質教育資源日益向城市集中之際,在高校主要按分擇優錄取的基本制度下,來自邊遠地區、貧困山區、民族地區的農家子弟考不出更高的分數,上不了更好的大學,也是客觀現狀。高校加大自主招生力度后,重視“特長”與“素質”的選拔方式,也對農村孩子不利。

  教育家說過,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最偉大的工具。解決好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比例偏低的問題,既是保障他們的受教育權乃至平等就業權,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實課題。然而,用好教育公平這個“偉大工具”,並非僅有良好的願望就行,還必須有腳踏實地的科學設計。

  作為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促進教育公平是一項艱巨、復雜、長期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脫離中國國情,忽視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際。事實上,哪怕農村學生進入知名大學的比例隻提高一個百分點,對於參加高考的數百萬農村學生來說,就意味著多了數千個進入中國知名大學的機會,殊為不易。尤其要看到,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雖位居世界第一,但與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人民對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比,優質資源的供給依然嚴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必須直面社會現實,通過頂層設計逐步改變、穩步推進。

  欣慰的是,這一決策得到了重點高校的迅速響應。北京大學2013年自主招生,要求候選人中農村戶籍考生比例不得低於20%。清華大學今年也要對長期學習、生活在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或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學生,單獨劃定筆試通過分數線。以積極措施落實好中央要求,同樣是享有國家資源的重點名校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當然,要解決農村孩子上好大學難的問題,還需從源頭著力。在逐步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的同時,應當正視農村教育的薄弱狀況和尷尬局面,解決好城鄉教育資源失衡的問題,逐步改變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競爭中的劣勢地位,盡量避免他們在“升學大戰”中過早出局。

  為更多懷揣夢想的農村孩子點燃希望,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夢想才能越來越近。

(責編:林露、熊旭)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