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孝? 九成小學生認為“孝”就是聽話 圖--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何為孝? 九成小學生認為“孝”就是聽話 圖

2013年02月26日10:28    來源:沈陽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中國是禮儀之邦,從古至今孝順的名言、格言和孝順的故事數不勝數。如今“孝順父母”更與“熱愛祖國”、“關愛他人”成為沈陽市民共同踐行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則。

  “孝順”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如今,本報調查結果顯示:九成小學生認為“孝”就是“好好學習”和“聽父母話”﹔中學生表示“考出好成績是對爸媽最好的回報”﹔大學生則總結多陪陪父母、聽父母的話和不惹父母生氣最重要。

  在中小學普遍關注國學教育、大學回歸親情教育的今天,教育專家提示:孩子們本身都是孝順的,我們在提升知識與能力的同時,也應該給他們機會,教會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付諸實踐。尤其是我們的父母們,需要在家庭中給孩子補上“孝順”這一課。

小學篇

  九成小學生認為“孝”就是聽話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小學生能說出什麼是“孝”並願意為此付諸行動,但是在回答關於如何對父母盡孝的問題時,九成學生的答案都是“好好學習”和“聽父母話”。

  對此,有關教育界人士指出,這顯示了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他們的心目中“孝”就是“順”,聽父母的話、學習成績讓父母滿意就是孝順了。

  調查結果

  “聽話”、“好好學習”成“孝”的詮釋

  參加此次調查的100多名小學生全部是00后,其中有95%是獨生子女。面對“你怎麼理解‘孝’”這一問題,有90%的小學生答案都是“聽父母的話”和“好好學習”。孩子們普遍認為,孝順父母以及長輩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成績好,平時聽父母的話。超過70%的孩子平時在家會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80%的小學生認為父母平時工作很辛苦,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在如何具體對長輩盡孝方面,80%的孩子回答不出父母的生日,也沒有送過父母禮物。甚至一些孩子對父母的具體工作單位也都說不清楚。

  “孝”從哪來?

  學校成“孝”的教育主渠道

  記者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受到的關於“孝”的教育都是來自於學校。與此同時,家庭和社會對孩子“孝”的教育缺失不免令人擔憂。

  90%的學生是在學校學習的《弟子規》,隻有不到10%的孩子表示,平時在生活中父母對他們進行過“孝”的教育。據記者了解,某小學曾經做過相關的調查問卷,在面對“每天上學放學都主動與父母打招呼嗎?”“有好吃的東西會主動給父母吃嗎?”“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和工作單位嗎?”等問題時,多數學生選擇了否定的答案。

  渾南三校校長項莉有些無奈地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學生父母對孩子的物質付出遠遠超過對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投入。“‘孝’的教育重擔都壓在了學校身上,我們的學生每周5天在學校接受‘孝’的教育,周末一回到家裡,在父母的放縱寵溺之下,效果馬上就消失殆盡了。”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