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
培養孩子孝心父母應以身作則
項莉建議那些年輕的父母,公休日盡量帶孩子一起看望和陪伴老人,給老人買些他們愛吃的東西,幫老人做些家務活兒。在這種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之下,孩子自然也會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順父母的好習慣。
另外,家長們也要從生活細節著手培養孩子的孝心。當孩子吃東西,父母應該與他一起分享﹔平時多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適當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讓孩子有機會主動關心父母。“媽媽今天很累,連倒水的力氣都沒有了。”這時絕大多數孩子都會馬上跑去倒一杯水端到媽媽面前,這是一個多麼好的教育孩子“孝”的機會。本報記者 王若若
中學篇
中學生普遍認為好成績就是“孝”
本報特別策劃共收到了近百份中學生及其父母發來的回復。記者隨機採訪了其中的一些中學生,傾聽了他們在生活中與父母之間的點滴小事,感受著他們與父母的交往之道。
在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95”后孩子鮮明的個性特點,“孝”在他們身上更多的體現為“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回報父母”。
調查結果
結果1:普遍和父母缺乏溝通
記者在採訪和整理問卷中發現,對於中學生來說,學習佔據了他們絕大部分的時間,60%的孩子普遍和父母缺少溝通和交流。在採訪中,很多家長表示,希望孩子能多陪自己說說話。有空了多陪父母聊聊天著實也是孝的一種體現。
不少中學生告訴記者,平日裡很少會和父母聊天,更提不上談心事了,覺得父母無法理解自己。記者採訪發現,對於一些正處於青春期的高中生來說,有了心事他們更願意和同學和朋友說,而不會選擇父母。
近半數的受訪中學生表示,平日裡對父母的關心還很不夠,以后會更主動找父母聊天,多和父母溝通,努力去尋找和父母之間最合適的溝通方式。
結果2:極少孩子主動做家務
在採訪中,不少孩子難為情告訴記者,平時在家裡基本上不干活。五中高一·十五班的韓佳寧說,平時媽媽從不讓她干家務活,時間長了也就習以為常了,但這個假期裡她偶爾刷了一次碗卻讓媽媽特別開心。
很多中學生也表示,學習再忙也沒忙到連做點家務活都沒時間,就是被爸媽伺候慣了,這個假期要從自己整理房間開始,多幫父母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
五中高一·八班的魏東澤告訴記者,平時父母忙於生意,每天很晚才回家,“放假了,每晚我都准備晚飯等他們一起吃。”像魏東澤一樣,中學生們也提到,孝就是平時多體諒父母,多理解父母,“這麼大了,不能再讓爸媽伺候了”,自己打掃房間、做點簡單的家務活,盡可能少讓父母少為自己操心。”
結果3:“好好學習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採訪中,很多中學生坦言,和父母鬧別扭、發生矛盾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學習上的事。高一·十一班的董凌汐說:“每次考試成績一下滑,我媽就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她急我也急,話一說不對,就吵起來了。”很多學生表示,每次跟父母頂嘴,惹他們生氣后都很后悔,“心裡知道爸媽都是為自己好,但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希望爸爸媽媽能原諒自己。”
調查問卷中,提到怎樣做才是孝,中學生們給出最多的回答就是“努力學習,讓父母省心。”不少學生表示,這個假期裡好好復習功課,開學了考個好成績,讓爸媽高興。
![]() | ![]() |